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 :土气 ,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 ,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 ,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 ,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 ,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是全面的 ,没有中国古代文化 ,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朱绍侯先生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到了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建设方面.成功主编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和新近出版的<中国古代史教程>,是他对当代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回顾总结朱绍侯先生在教材编写方面的历史经历、编纂思想和编纂经验,是研究中国当代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土气,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是全面的,没有中国古代文化,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4.
罗伯特·勃莱是美国当今诗坛的著名诗人,他非常喜欢中国古代诗人,在他的诗集当中也出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子。勃莱笔下的中国诗人包括杜甫、陶渊明以及王维。他之所以选取他们,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诗人都有过隐居生活,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则是与这些诗人身上的道家思想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著名学者缪钺治学的特点是文史双栖、古今贯通。他在古典文学、古代文献、中国古代史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与其他当代学者不同的是,他在诗词创作、论著写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6.
夏石 《宁夏教育》2008,(4):59-61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相似文献   

7.
<正>我校中文系教授罗宪敏,青少年时代就酷爱我国古代小说。1956年就读于北大中文系后,他有幸聆听了吴组湘教授讲授的明清小说和《中国小说史》选修课,对古代小说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就把古代小说作为求学探艺的主攻方向,潜心于研究《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古代小说,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近些年,他更吸取了系统论、接受美学、心理学、结构主义等新观点、新方法,着意从文艺美学角度研究古代小说的艺术美,在全国二十多种书刊杂志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出版了专著《红楼梦艺术美》、《中国古代文学》(主编)。他被誉为“南国  相似文献   

8.
小说研究是钱钟书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散见于他的学术著作《管锥编》中。他把小说抬到与经史同等的地位,打通文体界限,“以解颐资解诂”,用小说来觇人情征人心,他挖掘梳理了中国古代大量的学术资源,通过中西比较观照中国小说,用西方心理学、文艺学来阐释中国小说中的心理现象。他解构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方法,对中国小说中许多具体与微观的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考据阐释  相似文献   

9.
葛洪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美学理论家.他对美与美感、美的内容与形式与学作品的形式美、审美鉴赏等重要问题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萧相恺先生是知名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专家。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中国小说史领域孜孜矻矻、辛勤不懈地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的专著《宋元小说史》、《世情小说史》(署名向楷)、《稗海访书录》、《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史论》,以及他编纂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与欧阳健先生合作),主编的《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校点的《宋元小说话本集》、《宋元说经话本集》等,均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并为学界同行赞誉称道。  相似文献   

11.
汉语音节是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是汉字的语音表现。 1个汉字的读音就是 1个汉语音节。它由声母、韵母和声调 3部分构成。普通话音节是汉语普通话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是汉字的语音表现。 1个汉字的规范读音就是 1个普通话音节。它由 2 1个声母、39个韵母和 4类声调组合构成  相似文献   

12.
曹石珠的《汉字修辞研究》是继《汉字修辞学》后对汉语修辞的又一个新贡献。该书论述了汉字的形体是汉字修辞的物质形式,讨论了汉字是思维的一种工具,论证了汉字修辞与汉语修辞在语境上的一致性,对离合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并就汉字修辞格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等边缘问题做了开创性的探讨,为汉字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实践需要语文知识,可语文知识教学却长期低效。主要原因有:不少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狭窄;语文知识往往“教不得法”;语文教材缺乏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呈现语文知识的合宜方式。因此,要解决语文知识教学长期无效的问题。只能在充分认识语文知识作用的前提下,认清语文知识的历史和现状,重构语文知识;对待语文知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的含混表述,应予修改。  相似文献   

14.
方菊红 《成才之路》2021,(14):36-37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文言文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和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差异,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的角度对古文字材料进行研究对古文字学、汉语史和古代文献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古文字学的重要内容:阐释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目的之一;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则是考释古文字的重要根据之一。汉语史研究也不能不利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古文字材料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汉语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追溯汉语历史的最重要的途径;古文字本身也是汉语史研究的根据。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释读古文字文献的基础,这种研究的深入也可以明确古文字材料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王文元 《天中学刊》2007,22(6):91-95
一百多年前,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的过程中,文字改革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存在缺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文言文滥觞于诗,而"诗"则自始至终给予文言文以滋养,使得中国文学充满东方美。文言文与传统密不可分,给予文言文以一席之地,以使华夏传统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8.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类语言学科,是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使国学经典得到更好的传承,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对于国学经典的界定、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经典的具体策略、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三方面,对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传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The identity-language link has been widely recognised. In Heritage Language research, the complex entanglement between Chinese ethnic identity and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has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decades. Both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oststructural schools have offered meaningful insights into this field, but have also received criticism from other perspectives. To think through these two camps of scholarship, this paper draws on Bourdieu’s sociological notion of habitus and zooms in on the visible racial identity of Chinese looks. To unveil the dynamics and nature of this particular form of Chinese identity in relation to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learning, the author first surveyed 230 young Chinese Australian adults and then interviewed five of them. The survey result indicated that perceptions of Chinese look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addition, the theme of looking Chinese repeatedly emerged from the interview data.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looking Chines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Chinese identity, reported powerful others’ stereotypical perception that looking Chinese necessarily meant being able to speak Chinese, and indicated that the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understandings of looking Chinese came to shape their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学术活动之一,全球135位学者出席,主题为"华文教育发展研究"。主要内容有:华文教育中的认同问题;国别华文教育的成就、困境与未来发展;两岸华文教育发展研究;华文教育、教学标准研究;华文师资、教材、教法研究;华文习得与偏误分析;面向华文教育的汉语本体与语用研究。研究新动向:华文教育与族裔文化身份的认同;华文教育的语言生态;华文教育史的人文价值;现代教育理论视角的华文教育;华文教材的价值赋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