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通常会把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指的是电视、广播、报纸、周刊(杂志)、户外广告等媒体形式。而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网络、移动终端、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传统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媒体来说,这种影响也更为深刻。在新媒体时代下,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必然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在发展方向上也会积极地进行调整,以应对新媒体的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指在网络与无线网络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数字杂志、数字报纸、微博、数字广播等等。共同的特点是传播速度上的即时性,覆盖上的全面性,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等。另一方面,新媒体承继了传统媒体的所有基因,它的基因"突变"体现在交互式传播上——这一点,传统的电视媒体经由技术改造内部流程再造也可以做到。电视新媒体应坚守阵地、强化服务,主动拥抱新媒体,在融合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四大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方式。在当下社会,借助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每一次提升,传统媒体、互联网以及通讯工具手机之间不断出现媒介功能相互嫁接的现象,出现了博客、网络社区、地铁视频、手机报等功能多元化的新媒体。在众多新媒体中,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式新型媒体,将推动移动营销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指在网络与无线网络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数字杂志、数字报纸、微博、数字广播等等。共同的特点是传播速度上的即时性,覆盖上的全面性,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等。另一方面,新媒体承继了传统媒体的所有基因,它的基因"突变"体现在交互式传播上——这一点,传统的电视媒体经由技术改造内部流程再造也可以做到。电视新媒体应坚守阵地、强化服务,主动拥抱新媒体,在融合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科技的高速发展,媒介格局正在发生着变化。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严峻挑战。2009年10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题,探讨了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以及如何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共赢等问题。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既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也有自身固有的缺陷。促进二者的融合,方能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体制与内容建设落后、媒体环境改变等"内忧外患"的问题,其主体地位逐渐丧失。校园媒体必须扬长避短,整合效能,走出一条媒体发展的新路。嬗变:媒介生态形成新格局长期以来,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体是高校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的主要传媒载体,发挥着重要的效能。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媒体阶段、新媒体阶段,即将步入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的功能决定了媒体的组  相似文献   

8.
新旧媒体互补 走向双赢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惠敏 《中国广播》2007,(10):13-14
现阶段的新旧媒体对弈 从19世纪末到1970年前后,大众媒体如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相继蓬勃发展、各自精彩;但1978年后,新旧媒体开始分界,非数字技术的媒体被定格为传统媒体或旧媒体,而以数字技术呈现的如网络、手机、数码广播电视等被视为新媒体。  相似文献   

9.
武晋原 《传媒》2016,(17):39-40
上世纪60年代,电视媒体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而滋生了所谓的“容器人”“电视人”的一代人。但随着数字、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和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音视频内容传递方面,传统电视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近几年,传统媒体一直处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之中,然而在这个全媒体视听轰炸的时代,博弈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携手共进,共同步入全媒体发展的道路才是实现长久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电视媒体的产业化,必然导致其经营模式的转变,这是一条由电视媒体产业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客观规律。产业化给电视媒体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给经营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本文将探索了电视媒体的经营模式,发掘了电视媒体的利润空间,力争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经营模式。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数字媒体的迅速崛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由于市场的细分,受众和广告收入不断流失,覆盖面、渗透率和影响力出现下滑趋势。Ac.尼尔森的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  相似文献   

11.
龚佳容 《新闻世界》2014,(6):144-145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纸媒、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受到自媒体的冲击,然而,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竞争,也正是交流、融合和双赢的开始。本文浅析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技术和理论层面的差异,彼此的优点缺点,以及合作双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电视在发明后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但其作为传统媒体首位的地位正在被作为新兴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威胁。在科技进步的进程中,电视媒体的优势地位正受到动摇,新媒体通过网络和移动端等不同媒体的融合以逆流之势发展起来。本文通过研究在如今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行业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可行建议,为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提供可行出路。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传统电视媒体改革和革新迫在眉睫.融媒体时代积极助力电视媒体融合新媒体,能创新电视媒体发展格局,使电视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突破发展困境,寻求一条符合电视媒体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了解融媒体特征,能得知媒体融合优势,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创新电视媒体发展策略,期望以此提升电视媒体影响力,使传统媒体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媒体日新月异,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人人都可以当"记者"的自媒体,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无法满足受众的文化和信息需求,"广播+"、"电视+"等新型传播手段更加吸引受众.基于此,地市级广电媒体应当牢牢把握这个机会,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尽快融合,从而促进地市级台在融媒体环境下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的媒体发展形式来看,数字媒体得到重要应用,数字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目前数字媒体已经成为影视制作的重要工具,对影视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数字媒体的了解发现,数字媒体要想取得积极效果,重点在于后期制作。为此,我们应该对数字媒体的后期制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数字媒体的后期制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具体的后期制作策略,保证数字媒体的后期制作质量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6.
电视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成为了第一大众媒体,发展的速度和影响力都令同时代的其他媒体难以望其项背,但是,电视媒体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其他媒体,广播、报纸、杂志和电视共生共荣.但是,最近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其爆炸性的成长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使得电视媒体和其他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骤然减小,大有取代传统媒体之势.本文将从广受热议的制播分离、向新媒体转型和内容为王三个方面来探讨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多样化媒体的变革和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本文以电视媒体发展作为研究主题,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进而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电视媒体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和条件,最后从市场调查、电视内容、节目播放形式和语言使用、产业结构、节目类型和品牌六个方面,论述了发挥传统优势迎接新媒体挑战的策略,旨在为我国传统媒体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和发展重心。  相似文献   

18.
田龙过 《青年记者》2010,(14):15-16
实现电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相互兼容、互联互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技术变革的必然。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新技术的变革让电视媒体从默默无闻的配角一跃成为大众传播中的骄子成为传统媒体中的主导者,此前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在强化着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体的强势角色,三网融合使电视这种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促使传统媒体寻求转型,而传统媒体转型最重要的就是媒体从业者的角色转型。本文从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的主体入手,分析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比较优势及从业者在角色转型中面临的困境,从而探讨电视新闻记者转型应努力的方向,以期对同行业从业者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新媒体包含传统媒体的大部分形式和优点,并具备很多新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不仅形式丰富、内容灵活,而且具备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