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魏时期兴起的士族地主禀承了东汉世家大族的特性,以大土地所有制、宗族势力、文化优势为基础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并形成“家族本位”的政治原则,在经济上以小农为主要兼并对象、形成强劲的兼并、扩张势头。由此构成以独占性和集权专制体制为特征的封建专制皇权的内在矛盾:即集权专制与士族政治势力不断膨胀的政治矛盾和二者争夺小农的经济矛盾。皇权的稳固程度是与这对矛盾的激化程度成反比的。曹魏后期的曹爽改制以削弱中正权力为突破口,以加强皇权为目的,触犯了士族的根本利益,从而激化了士族与皇权的内在矛盾。司马氏正是利用了这一矛盾而以笼络士族为主要手段,改变了曹氏与司马氏间的力量对比,完成了代魏之举。因此,士族与皇权内在的深刻矛盾是司马氏代魏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曹氏父子在汉魏禅代中对待士族的态度貌似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其承续性策略贯穿成熟的政治艺术。曹操早年因出身和行事个性而难被士族认同,在战争实践中他不认同过于注重有行的清议遗风,勇于打破士族阀阅,不拘品行地开放性用人,对大族名士限制性使用。局势稳定后的集权进位中,对于不合作的大族名士震慑、打压,甚至杀掉其中的翘楚人物孔融、荀彧,迫使士族屈从自己的威权。继任的曹丕削弱武功集团亲近士族集团,颁布九品官人法,在他的笼络下,士族集团积极支持汉魏禅代。  相似文献   

3.
从曹操参加割据到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称帝的短短二十几年中,曹魏集团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无有所遗”的“唯才是举”一变而为“品”“状”兼顾的“九品中正制”。正始以后,“状”日益不为中正官所重视,而“品”则成为品评士人的唯一依据,即所谓“计资定品”。曹魏集团选举制度的变化,显然反映了这个政治集团性质的变化。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尚未讨论,笔者认为“唯才是举”是曹魏集团代表庶族地主势力时所采取的重点选拔庶族地主,限制和打击土族地主的选举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则是曹魏集团完成了士族化过程之后所推行的扶植士族地主势力的选举制度。本文试就此问题浅谈一孔之见,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4.
公元220年,东汉献帝无可奈何地以所谓“禅让”形式交出了皇位,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朝。然而,不到半个世纪,还未饱尝皇权之乐趣的曹氏家族自身也无可奈何地面临着一场被司马氏家族取代的悲剧…… 司马氏是汉末河内(今河南境内的黄河北岸地区)望族,这个家族的几个成员曾经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因而颇受曹魏统治者的重用,但是,随着他们的威望日隆,其篡位夺权的野心也日益澎涨。公元243年(齐王曹芳嘉平元年),托病在家的司马懿暗中布置力量,伺大将军曹爽拥皇帝外  相似文献   

5.
处于中国中世纪的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由门阀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阶段,而这一转变过程的显著特点,即皇权与士族特权之间的此长彼消。而从北魏孝文帝到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及唐玄宗,四次官定姓族的举措,正是这一转变过程在政治方面的体现。皇权对士族特权的干预,不但是它们之间一贯的共性,且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曹魏代汉和晋代魏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大的政治事件,影响深远。曹氏代汉和司马氏代魏都经历了长时间的霸府统治阶段,以武力为后盾,在禅让的名义下实现了皇权更替。两者的禅代也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依靠的力量、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禅代的方式三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吴兴沈氏与刘宋皇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沈氏的出现是江南士族正式登上南朝政治舞台的标志,在刘宋强化皇权的斗争中,沈氏人物沈演之,沈庆之,沈攸之我不置身其中,而沈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也由最初的君主私人亲信的身份向“王朝之臣”转化,南朝四代,沈氏累世贵显的地位由此奠定,沈氏家族的崛起与南朝皇权政治的复归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南朝历史中南方因素的加强。  相似文献   

8.
孙向召 《天中学刊》2010,25(3):58-60
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曹氏父子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提出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他认为作家专才多,通才少.他论述了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在的作用,并对当时的文体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氐族苻氏在军事部落集团的基础上建立政权时,氐、羌贵族势力豪横,无君臣之体。苻生继位后,为维护和巩固脆弱的皇权,大杀酋帅重臣。而夺得大位的苻坚,更重用汉人士族王猛,继续打击朝廷和地方上违法的氐族豪强,建立起强大的专制君主制度。苻坚还实行“夷狄应和”的民族政策,采取对投降的异族贵族的优礼制和对边境异族的羁縻制。他为促进民族和解、缓和社会矛盾,而坚持抛弃民族偏见、反对民族歧视的理念是非常宝贵和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0.
建安十三年(208)孙刘联合抗曹的疗壁之战使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形成。此后孙刘结盟对付曹操就成为三国鼎立局面持续存在的前提。孙刘任何一家都无法抠御曹氏的进攻,但两家的联盟却能构成足以与曹氏抗衡的军事实力。什么时候孙刘联盟发生危机,什么时候就是曹魏对它们进行各个击破的有利时机。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袭取了刘备的荆州,黄初二年(221)七月刘备兴兵报吴,孙刘盟国之间火并,夷陵之战爆发。曹魏统一天下的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