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宏印将汪榕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践识解与认定为“新格律派”。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英译本《诗经》中“典故淡化”“主题革新”属性的译介实务,具体探析王宏印关于汪榕培英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具有“新格律派”翻译特质的研究观点,以期深度体会汪榕培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务中,超越阅读认知理性、变通解读行为规范的跨文化译介与交际的核心视点与对应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诗经》英译在国际上的复译和国内的复译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两个方面进行:(1)国际复译的异彩纷呈和国内复译的兵微将乏(2)国际复译的系统性和国内复译的凌乱性指出国内复译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今后的研究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境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对外部世界里的事物进行认知后产生的结果。隐喻则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某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认知另一件事或经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最重要的依据是基于认知语境基础上的。对隐喻的翻译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进行隐喻翻译,就要寻求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以便理解和掌握话语中的真实含义,以期得到最成功的翻译结果。《诗经》三百篇中描写了许多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进行诗歌创作时运用隐喻思维的产物,对隐喻的理解不当,就会使译文产生偏差。目前,《诗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译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对翻译活动以及翻译文本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以认知语境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诗经》中的隐喻翻译情况就显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以及山水游记类散文都有着突出的文学成就,作者以超然的审美态度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以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将山水之景与佛道思想相融合。通过对汪榕培翻译的《石钟山记》英译本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石钟山记》中词语、句式的特点,思考汉译英转化方式,可探究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字概括起来有五个义项,即(1)谷类的总称,(二)养、养育,(三)生,活着,(四)善,良好,(五)禄其中“谷类的总称”是其本义,其它四个义项是其引申义。我们只要掌握其本义、引申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理解它在《诗经》中的真正意义;同时也能更好地体味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相”在《诗经》中的六种意义,对“相”的“本质”义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9.
论《诗经》与《楚辞》中的“云”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由于诗歌产生的地域、时代、社会风气及创作主体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使作品各自所建立不同的意象群,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美学风格。通过对《诗经》和《楚辞》中“云”意象的分析,试图揭示出它们内在深刻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者对《诗经·国风·关雎》的英译,重点探讨译者如何凭借不同的语境关系在语言结构上的一一顺应,进而取得译语与原语的语用功能对应。  相似文献   

11.
埃斯卡皮提出的"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引起了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谢天振的<译介学>更是国际上第一部对译介学进行理论建构和系统阐述的著作.该著作对创造性叛逆的形态进行了系统总结、分类和描述,在学术界可谓开创先河.以汪榕培<牡丹亭>译本中的下场诗为例,从文化意象、语言形式、内容及意义三个方面来描述创造性叛逆现象...  相似文献   

12.
“谈婚论嫁”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所要经历的一件大事。婚姻词汇的英语表达是英语学习及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文对婚姻前后所涉及的恋爱、结婚及婚后生活表达的英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准确理解并把握婚姻词汇的英语表达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及综合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王鸣盛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诗人,名列沈德潜晚年弟子"吴中七子"之首。由陈文和主编的《嘉定王鸣盛全集》收录王鸣盛诗文集最为完备,嘉惠学林良多。但王鸣盛著述较多,有些序文见于各家别集中,《全集》难免有遗珠之憾。今从清人别集中辑得王鸣盛序文七篇,略加考述,助益全面了解王鸣盛交游情况及其诗学主张,管窥清代乾嘉时期诗坛风貌。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学研究表明翻译诗歌在主体文学多元系统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语学界就此却甚少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西方描写翻译学理论,尝试在白话文学语境下通过个案分析,结合20世纪初叶中国重要的文学翻译家朱自清的译诗与译论,考察其翻译中表现出的散体化现象。文章重点从诗学观和翻译规范的角度,分析早期以汉语白话为译入语理念的形成过程,讨论其散体化趋势形成的动因,并就其中的负面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移理论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中英文版本,以找出解决法律文件译本不足的问题的途径,提高机器翻译法律文本的可行性并提高译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佐良先生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译诗观、标准观、文化观、译者观和文体观等,建构了系统的译学思想,学习研究他的译学思想,对繁荣今天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探讨生成句子观和功能句子观,继而揭示英汉翻译过程中在深层结构上可以较好地把握句子的语义,但必须结合句子成分的语义功能才能更好地把握语内和语际转换的合理机制,从而提出深层结构上的动态切分翻译法。  相似文献   

19.
王昌龄受当时激昂的盛唐精神和对边塞生活切实感受的影响,在他的边塞诗创作中,把自己个人的功业追求,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欣赏,对戌边将士杀敌报国豪情的感动,对将士们艰苦寂寞的戌边生活的感触等情愫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他边塞诗创作的主体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