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诗歌论     
在网络这一名词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时候,网络诗歌也日渐成为90年代中国诗坛的一块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众多的诗歌网站和网络诗刊争奇斗艳,构成了网络诗歌在90年代特别是在近两年的异军突起,与传统诗歌齐头并进的局面。网络诗歌在这个不可避免的网络时代里,即拥有它本身的、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的异质,同时也与传统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网络诗歌活跃的外在形态分析网络诗歌的特性,它的利与弊以及发展前景。对90年代的网络诗歌做一个简单的“透视”。  相似文献   

2.
读图时代的网络诗歌在审美取向上表现出由文字审美向图像审美的嬗变,也即由"字思维"向"图思维"的转变。总的来说,网络诗歌在读图时代呈现为三种形态,即图像诗、超文本诗和多媒体诗。对此三类诗歌的分析解读,既有助于把握当下读图语境中网络诗歌的审美风向,同时对客观界定图像审美之于诗歌审美的关系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于坚的诗学强调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温馨、朴素的诗意,倡导“口语化”写作,提出“拒绝隐喻”的命题,他最成功地将平民性、以口语为基础的诗歌语言、生活场景生活流、戏剧性等变成了诗歌现实.本文主要就其诗歌的日常性、叙事性和口语化等言面探讨其诗学命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网络诗歌作为诗歌发展的一个新媒体形式,经过十几年的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已经是蔚为大观。而学术界对网络诗歌也逐步由直观感性的议论,进入了理性的思考和学理的研究,网络诗歌从产生到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性,把技术的进步、后现代的文化和消费语境作为切入点,为我们研究网络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朱白清对文章的语言很重视,有一些关于文章语言的独特见解,其中最具个性和独创的是他散文语言的口语化.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经过逐步地探索和一步步地努力,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6.
刘菊莲 《教师》2010,(22):110-110
朱自清对文章的语言很重视,有一些关于文章语言的独特见解,其中最具个性和独创的是他散文语言的口语化。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经过逐步地探索和一步步地努力。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逐渐势微的诗歌借助网络一路走红,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一直被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们关注的诗歌平民化道路也在网络上得以真正的实现,并且在此基础上这种状况越演越烈,在最近两年来呈现出了一种泛平民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诗歌精神的自由飞翔--网络诗歌窥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的网络诗歌是大众文化和新媒质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改变了诗歌的传播方式和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直接与间接地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形态,体现出巨大的独特文体优势,使诗歌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给日益边缘化且疲软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网络诗人的创作随意性、自由性等特点,网络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不少不足,所以我们正确分析和探讨这种新出现的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诗歌形态和现象,把网络诗歌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实现现代诗歌的繁荣和飞跃。  相似文献   

9.
日常主义诗歌是朦胧诗浪潮后兴起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先锋诗歌。它把世俗意义上的“人”和“生命”引进诗歌的内部,真正实现了诗歌与本真生命的沟通和对话。生活中美好与粗鄙事物的同时存在,决定了日常主义诗歌介入生活的两个不同向度:守护与审判。无论是对美的认同还是对丑的审判,都是为了拯救大地,拯救我们存在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创作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这些特质是与他独特的诗歌理念分不开的。本文从关注日常生活场景,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入手,结合作品分析,探讨于坚对日常生活的诗意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谢向红 《红领巾》2004,(1):71-74
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网络诗歌的发展方向.目前网络诗歌的特点是“热“而“乱“,文字垃圾多,诗歌精品少.网络诗歌应该强化文体意识,服从诗歌的艺术规范;网络诗人应该坚持网络诗歌本位原则和民间化立场;诗歌理论界应该加强对网络诗歌的美学标准和创作机制等重大诗学命题的理论研究.只有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才能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进入新世纪后面临一个特殊的境遇,就是网络的迅速兴起与渗透。受网络激发而获得了灵感的诗人马铃薯兄弟,其诗歌写作具有网络时代的某些特征:语词轻盈,句式柔软,注重对都市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描摹。其趋向于口语的写作风格彰显了这一类型诗歌的可能与难题:如何在对口语的甄别中挖掘其内在的诗性。  相似文献   

13.
傅天虹由于充满创伤的个人经历而让其诗歌成为一种创伤书写。他在诗歌中不仅自我疗伤,而且以诗歌超越个人的伤痕,从个人经验出发见证历史、见证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以个人的方式介入与治疗文化创伤,具有不一般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芳的诗歌有明显的女性书写的特征,这种女性书写在其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在社会角色中突出家庭角色,在情感表达中突出女性气质,在写作技巧中突出女性的言说方式。可以说,女性书写是理解黄芳诗歌写作的一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网络的兴盛,网络诗歌作为网络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样式,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网络为平台的诗歌创作,在与传统诗歌有着密切联系的同时,又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质。本文主要探讨网络诗歌的文体特点及其对当下新诗的影响,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佟晓梅 《现代语文》2007,(4):127-128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如何传达出原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向来是译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文章从中诗英译和英诗中译的部分佳作和力作中比较赏析了诗歌翻译中音,形,义三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7,(3):57-60
李贺的诗歌以描神画鬼的奇诡特色享誉诗坛,其诗歌关于鬼神的内容可以分为鬼怪内容和神仙内容,分别表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反抗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看,诗人对于这两类内容的书写实际上都是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之后,对于生命进行的赞美并进而执着探索、寻求生命归宿的表现。李贺鬼神书写的形成与当时盛行的佛教南禅宗教义精神与道教的思想、审美趣味有着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诗歌是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的新的诗歌样式。从十多年我国大陆网络诗歌的发展来看,相对于平媒诗歌,它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解构。网络诗歌的匿名创作放弃了诗人对创作主体角色的承担;颠覆了传统平媒诗中的人文价值观;它的读屏模式消解了平媒诗歌阅读时的诗性体验。电子媒体的崛起,把诗歌置于全球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国新诗可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实现它在艺术领域的再次复兴。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普及为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网络新诗与传媒紧紧结合在一起,他拓宽了诗歌的空间,繁荣了中国的新诗。然而网络本身的一些属性也使网络诗歌泥沙俱下,诗歌发生的现场转移到民间。网络诗歌繁荣的同时包含着很浓重的“口语”色彩。文章通过网络空间中的“羊羔体”“废话体”现象剖析了网络诗歌口语“色彩”的渊源以及他与“口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