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立足深厚的农耕文化,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乡愁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情感诉求,更多的是从思想上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是对乡村文化之“根”的执着。文章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其相辅相成、互促发展、密不可分的原生关系,并结合乡愁特征,尝试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视觉形象呈现乡愁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实施途径,使建成后的美丽乡村既能留住现代人心理深层的“乡愁”,又能强化乡村文化意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民间艺术技艺、展现乡村在新时代的风采、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眷恋家乡的情感状态,乡愁承载着我们记忆中温暖、传统、斑驳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为我们展示多元乡村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留住乡愁"的情感意义和文化进路。在大众传媒中,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是留住乡愁的关键因素,乡贤文化的教育引领是留住乡愁的重要力量,敬天畏地的生态文化是留住乡愁的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3.
城市影响下的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乡村特色景观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趋势.以公众"怀旧情结"和审美习惯为出发点,以莲兜美村为设计对象,根据乡村景观现有问题,提取怀旧元素融入乡村景观设计、功能分区、植物配置、小品和公共设施设计中,力求打造丰富的视觉景观界面,让公众依靠乡村景观的"怀旧"设计,寻找乡村记忆和回归自然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6.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中“乡愁”的现实价值,以及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挑战和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路径选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建设的构想与实践针对农村问题而提出,又直面农村空心现象严重、发展后劲不足,文明素养不高、人居环境堪忧,娱乐活动单一、文化生活异化,乡土文化式微、精神家园沦落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农村成人教育在留住人建设乡村、发展人提升乡村、吸引人安居乡村等方面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贡献。只有通过转变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定位、转换办学模式等措施实现转型升级,农村成人教育才能在建设乡村美丽中实现自己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王飞 《教育导刊》2023,(10):16-22
新时代中国式乡愁超越了传统乡愁局限于乡愁主体思乡情绪的狭隘范畴,纠正了西方式乡愁的“乌托邦”幻想,上升为集精神救赎、家国情怀以及国家和社会治理载体为一体的“文化符号”。在国家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乡愁的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学校教育“记住乡愁”“留住乡愁”。即构建乡愁的学校“记忆之场”,拓宽学校乡愁教育的场域;建构乡愁落实的学校“社会框架”,拓展乡愁教育的范畴;以及发挥乡愁接续过去、现在和将来断裂的学校“时间轴”功能,恢复学校教育时间的本真,促进学生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10.
安徽潜山的乡土社会是张恨水在经历了复杂的空间旅行后发现的真实故乡。张恨水对故乡的观察采取了"乡下人"与"城市人"的双重视角,站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立场上来回忆、书写故乡,在呈现故乡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又能指出乡土社会的弊端,从而使张恨水的故乡记忆呈现出内在的矛盾性。张恨水的故乡书写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抒写了转型时期乡村游子的特殊乡愁。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12.
周秀 《科教导刊》2019,(12):160-161,185
农村能让现代城市人感受到更强烈的乡愁文化,可以勾起人们更深切的感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当下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美丽乡村建设要结合乡土文化,以打造原乡思想为核心思想,在产业支撑和绿色环境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乡愁元素的应用,探索乡村乡愁景观建设的新型设计模式。本文立足于现实,详细分析乡愁景观在乡村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以此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  相似文献   

13.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部分省份均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项目建设规划和标准缺失;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软件"建设不同步等。因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当身边的"现代标识"越来越琳琅满目,当生活的脚步声越来越急促跳跃,那"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乡土景致,那渐行渐远的"乡情故事",更成为我们难以释怀的牵挂。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却可以把这份牵挂与眷恋变得具象生动。美丽乡村,美在历史的记忆。传统村落,历经久远,但风貌依旧,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产生活智慧,维  相似文献   

15.
从空间叙事学的角度来观照西南边疆的村史室可发现乡村文化空间的“媒介化”属性。村史室中“乡愁”空间叙事,通过线性的节奏与情节,虚实相交浓缩展示乡村历史时空,突出展示革命和现代的乡村政治图景,使得乡愁成为各方权力的交互场,其中有怀旧情绪,有认同,有资本参与,也有工具性。在此背景之下,须突破村史室抒发“怀念过去”的单一情绪维度,赋予乡村自我审视的文化自觉,突出对农村活生生的文化生活的服务,突出村民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从而让“乡愁”去工具化,变得更有灵魂。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两山理论"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坚持绿色、协调的乡村发展模式。习近平美丽乡村建设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乡村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乡村教育生态危机是指乡村教育体系与其所处乡村环境在进行物质转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危害乡村教育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现象。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生态危机的表现为:乡愁的失忆导致教育文化生态危机,乡里的消失导致教育环境生态危机,乡校的萎缩导致教育场域生态危机,乡亲的弱化导致教育主体生态危机。修复乡村教育生态危机的措施有:重识乡村教育、融合现代理念;重设乡愁课程、强化文化记忆;重构乡里环境、开办家庭学校;重组乡亲集体、深化乡土教育。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理念的阐发和传播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媒体融合视野下不断创新生态文明理念的基层传播路径,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要树立大融合的互联网思维,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建构生态环境教育大格局,健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培育全民乡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公众乡村生态文明素养,以涵育文明乡风,淳化乡村社会生态,推进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乡村民宿集群以在地化发展激发乡村主体活力,多维度驱动乡村内生性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和持续性发展。乡村民宿集群以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维护良性的人地关系,吸引更多人才流入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共生发展;多元化主体在乡村空间集聚实现多种要素重聚乡村,丰富空间功能,实现乡村在地化发展;乡村民宿集群激发乡村本土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共治,有效提升治理水平;乡村民宿集群对乡村性的要求,促进物质文化保存修复与精神文化认同记忆,能有效减缓乡村衰败。  相似文献   

20.
乡愁作为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是小到个体,中到乡村地域,大到家国情怀的心理认同和精神寄托。同时,乡愁作为乡村德育的核心诉求,是记忆的乡愁也是理想的乡愁。文章重点论述卢氏德育的先时困境,分析德育改革突围,包括运行机制与表现形式,推动乡村德育创新与提升,发掘出卢氏德育的内在逻辑和张力。同时深入剖析实践取得的成效并总结启示,从而为我国贫困乡村地区的德育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