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思乡怀远的词作,《全宋词》定题为“怀旧”。“怀旧”者,怀念故乡昔日人事也。此词的主题思想明白可见。那么词中是怎样抒写这种“怀旧”之情的呢?我们就来看这首词。上片写景,大致可分作两层。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 《学苑教育》2020,(1):F0002-F000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首典型的游子思乡词。词的上片 ,由物及人 ,触景兴怀。开头四句写景 :天空 ,青碧而蓝色的云在缓缓流动 ;地上 ,铺满着黄色的落叶。放眼望去 ,渐老的秋景连绵无际 ,如波浪般一直向前伸展 ,同远处的江水融为一体。这四句 ,由远及近 ,一句一景 :天、地、原野、绿波 ,层次井然 ,形象地表现出一个人伫望时的情景。接着 ,从山引出斜阳 ,从斜阳引出芳草 ,从芳草的远在斜阳之外 ,而转到直抒胸臆。目光越望越远 ,感触越来越深 ,最后逼出“芳草无情”四个字。芳草 ,暗指作者的家乡 ,隐喻着离情 ,既自然 ,又精巧。因为芳草延伸遥远 ,斜阳尚可看见…  相似文献   

4.
鹧鸪天·春暮黄昇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赏析]这首词写的是青春的伤感。作品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入微,笔触清新自然。词的上片,写这位女主人公春昼梦初醒的无聊之状。"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  相似文献   

5.
登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宋词登临之作,南渡前后所传达出的格调、风貌大不相同:北宋词人抒发的多为艳情、柔情,以相思、思乡为主;南宋登临词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传统柔情外,家国情怀、壮志逸兴亦很常见。从描绘景象上看,北宋词人登高远眺所关注的多为斜阳、草树、飞云、归雁等悠远、阴柔之景;南宋则更多山河、关塞等宏阔、雄浑之象。从整体格调上看,北宋涉及登临的词作大多低婉凄迷,南宋则阔达浪漫。通过两宋登临词的分析比较,可以反映出词体从北宋到南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思乡”是中国古代文人自古以来经久不衰的研究与吟唱对象。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无数的诗歌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而殷切之情。柳永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深的才子.他的思乡词道出的是怎样的情怀呢?  相似文献   

7.
王丽 《考试周刊》2012,(8):42-43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是范仲淹词《苏幕遮》的上阕。青天、黄叶、翠色寒烟、斜阳晚照,在苍茫的塞外,这入画的景色显得开阔而悲壮。看在久别家乡的征人眼里,却沾染了伤感的气息。于是在下阕,“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浓浓的乡愁便氤氲在塞外之秋的斜阳里。词人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景因情的注入而生动,情因景的衬托而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8.
日前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的“毛泽东遗物展”上,毛主席于一九五七年写给李讷等人谈如何读词的遗墨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他以范仲淹的两首词为例:一首(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  相似文献   

9.
学习目标—— 1.语文知识:能复述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说出作者,例举作者的主要作品 2.基本技能:运用工具书查注生字词,并解释 3.高级技能:学习比较鉴赏法,能阐述语言之美 4.情感态度:能感受到风俗之美、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0.
学习目标——1.语文知识:能复述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说出作者,例举作者的主要作品2.基本技能:运用工具书查注生字词,并解释3.高级技能:学习比较鉴赏法,能阐述语言之美4.情感态度:能感受到风俗之美、思乡情怀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快速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两遍,初步感知文章。  相似文献   

11.
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片,用暮春风雨、落红飞絮,象征南宋局势的飘摇,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和行将半老的悲切。词一开头,作者借自然风雨对春光的摧残来象征政治风雨对本来有希望的抗金形势的破坏,可见“更…  相似文献   

12.
雅俗对举是清真词里运用的众多雅化方法中的一种,大概分为以词尾结句来衬全词和以下片衬上片而使全词趋雅。这种手法的运用婉转圆融,使周邦彦的词即使是艳情也别有一种雅韵,从而使词的雅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抓住了季节特征“云”、“叶”、“波”、“烟”,突出萧瑟凄凉的深秋景色。)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日薄西山,天水相接,芳草无情甚过斜阳。读后让人惆怅,让人断肠。格调凄楚悲凉。)  相似文献   

14.
北宋边塞词中表现的征人渴望立功边塞与久戍边地而思乡的矛盾心态,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与关怀等主题,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士人对边塞复杂情况和战争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边塞词的创作。宋夏战争激发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环境中,边塞词突破了花间词派和南唐婉约词风,将边塞生活、民生疾苦写入词中,创造出雄壮激荡的风格,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北宋边塞词中表现的征人渴望立功边塞与久戍边地而思乡的矛盾心态,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与关怀等主题,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士人对边塞复杂情况和战争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边塞词的创作。宋夏战争激发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环境中,边塞词突破了花间词派和南唐婉约词风,将边塞生活、民生疾苦写入词中,创造出雄壮激荡的风格,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苏轼思乡情结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飘流异乡,因而写了不少思乡的诗词。透过他的大量的思乡诗词,可以看到他苦中作乐、以老庄哲理来对待处理人生的荣辱成败、进退得失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该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独步诗坛。《沁园春·长沙》是一首长调,她以传统的形式反映现代的生活内容,颇有创意,可见词人的匠心独运。词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拼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全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寒秋…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飘流异乡,因而写了不少思乡的诗词。透过他的大量的思乡诗词,可以看到他苦中作乐、以老庄哲理来对待处理人生的荣辱成败、进退得失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想] <枣核>是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旧时同窗"--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子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来几颗生枣核,为的是能在花园里试种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情怀.故事简单而富有波澜,内容浅易而情感丰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友人"的思乡情怀,体会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20.
秋下旋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拜读过范文正公的《苏幕遮》,心中思虑着,难道秋天就真的这么的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