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使用“好象”这个词,包括很多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也这样用。其实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好像”。根据国家语委推荐使用的现代汉语词、词组版本,“好象”一律用“好像”,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已采用“好像”。取消了“好象”。  相似文献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课本的注释译作“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象要向东南倒下去似的”。跟“欲”字相对应的译文是“好象要”。究竟“欲”是“好象”,还是“要”?一些同志弄不清楚。查《辞海》、《词诠》、《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3.
现在大部分教师上新授课的结构是:(一) 复习有关旧知识,为新授做好铺垫;(二) 讲授新课,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理解新授内容;(三) 巩固新授知识,做些类似的作业。这种教学结构,以工人用板车运货作比喻,就是人在前,车在后——拉车式。上学期我教五年级的数学,试用了另外一种结构。这就是每节课前要求学生作好预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一开课就是“提问”,或是学生问老师,或是老师问学生。其次就是“解疑”,对提出的问题,或是讨论,或是启发理解。再次就是“变式”,依据新授知识,联系实际,变换形式出题。最后是“巩固练习”,家庭作业就是预习。这种结构是学生走在教师讲课的前面,如果也用工人搬货物来比喻的话,那就是车在前,人在后——推车式。如我在讲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其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来脍炙人口,令人津津乐道,耳熟能详;而苏教版本篇此句中的“樯橹”为“强虏”。也给人以耳目一新、别有洞天之感。为此,教学中往往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里是用“强虏”好,还是用“樯橹”好?  相似文献   

5.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选作课文时被删节,位于第三段省略号部分):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  相似文献   

7.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8.
鹿荣 《语文学习》2010,(3):49-49
在《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之类的文艺演出中.主持人或演员问候观众时.有的喜欢说“大家好”.有的则习惯说“你们好”。“大家”与“你们”都是人称代词.可以指称不止一人的对方.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完全相同.“你们”是典型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们”当然就不是“我们”。“你”、“我”完全不同.一个“你”就把说话人跟听话人划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9.
还是“一专多能”好李淑萍,赵乃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应怎样设置才能趋于科学和合理呢?笔者认为:应以某一专业为基础,触类旁通,拓宽专业的适应面,以期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一般来说,建立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有一道没有任何数据的相当典型的论述题 :若一辆汽车在宽阔道路上行驶 ,前面突然出现宽度很大的障碍物 ,为了避免相撞 ,试问该车选择关闭发动机急刹车好 ,还是以原速急转弯好 ?一般对这一问题做如下分析 :若司机采用急刹车的方法 ,则汽车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以汽车为研究对象 ,汽车受三个力 :重力 mg、地面的支持力 N和滑动摩擦力 f的作用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有f=ma,N=mg,又 f=μN,所以得出加速度a=μg.设汽车滑行的距离为 s,由运动学公式得s=v22 a=v22μg.若司机采用急转弯 ,则汽车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做曲线运动 ,可以…  相似文献   

11.
李克 《四川教育》2004,(4):21-21,22-24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落花生》,这是许地山先生的名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文内容已经是烂熟于心,讲起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  相似文献   

12.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08,(12):47-48
流动生成的生生对话,无疑是对话教学的一大难点。难就难在引领对话的教师是“听之以心”,还是“听之以气”?现结合2008年4月27日在太原执教《白鹭》的生生对话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听一位教师教《鸬鹚》(六年制九册)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写渔人赶鸬鹚下水的动作,用的是“抹”字,为什么不用“赶”呢?  相似文献   

14.
拟定这个标题时甚为担心诸君误会,它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无病呻吟。一切皆缘一篇童诗和一则故事而起……  相似文献   

15.
“爸!今天我一定跟您学游泳,我保证!”经不住爸爸的一再“怂恿”,我痛下决心做出了这个保证。入夏以来, 爸爸三番两次说要教我学游泳,可一面对海水时,我就心里发毛,脚底发虚了。  相似文献   

16.
十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有这样一道习题: “有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两头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改版后的教材,将图中的“86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育界开展百家争鸣的机会并不多,会议上的争鸣难得一见,杂志上的公开争论更少,其实,数学教育的是非功过,并不象数学研究成果那样容易判别.有一句行话是“教无定法”,其中的一层含义即是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意见.所以,进行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实在是非常需要的。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第十二册基础训练5“字·词·句”部分第一题要求是读拼音 ,猜谜语。其中“t幃ushangy彲uzh墿 y惏u y彲uch劋”和“sh叆nshang w挷zh墿 y惏uw挷ch劋”两句中 ,“ch劋”到底是“叉”还是“” ,学生们为此各抒己见 ,据理力争。查阅人教版第十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答案为“叉” ,但我认为这里还是用“”好。这里因为其一 ,这则谜语的谜面是运用比喻手法 ,把梅花鹿比作树来写的 ,树有“树枝” ,有“树”。从这个角度考虑 ,“ch劋”应为“”。其二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 ,“叉”有ch仭…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有喜有忧,有聚有散.我是一名留守儿童,深深体会过团聚时的喜,也深深地品尝过离散时的忧. 随着同学们的欢呼,放暑假了,我和奶奶一同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一想到马上就可以和思念已久的妈妈见面了,我的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甜滋滋的.经过一天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北京.一出火车站,一个熟悉的身影便出现在我面前——是我目思夜想的妈妈!我放下手中的行李,不顾一切地投进了妈妈的怀抱.接着,我们大手拉着小手,一起回“家”——妈妈打工期间的临时住所.到了“家”,妈妈一会儿拍拍我的脸,一会儿理理我的头发,不停地问寒问暖.我竭力抑制住呜咽,对自己说:“有妈妈在身边的感觉,真幸福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较迟,五十年代在幼儿师范中沿用的教育理论是苏联的,所以一些名称也套用苏联的,例如称幼儿教师为“教养员”,称上课为“作业”等。对这些名称我们专业人员已经习惯了,但至今仍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人们往往不把教养员归入教师队伍,这也多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