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增长,防范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将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不断增加。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通过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建立债务监督机制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如何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十分必要.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系统地研究,提出防范措施,有助于降低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全面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并降低其债务风险在当前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影响了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风险。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继续增加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央政府对财权、事权的过度控制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不足,同级地方政府部门间财权的过于分散导致了举债权滥用,地方各级人大对同级政府的财政监督不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之后导致的财政权与市场的分割不清,都是造成地方政府债务持续增加的原因所在。因此,从立宪主义角度出发,在法律的层面上完成纵向的财政分权、横向的财政分权和财政权与市场的分离,将是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自2013年,系统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开始建立起来,各类存量债务的置换工作也在稳定有序进行中。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还在持续增长,债务风险也正在随之产生。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现状,通过相关指标来反映具体的债务风险情况,使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青岛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度评价。最后对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防控提出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6.
试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从债务风险指标、政府现金流量表、债务可持续性三个视角,分别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方债务作为重要的财政工具,其使用日渐频繁与广泛。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地方债务管理的制度建设滞后于其实际使用水平,导致我国地方债务潜存着风险。除财政体制外,地方债务同时又与宏观经济调控、地方政府治理效率紧密关联,表明地方债务的制度改革既在债务管理本身,也在债务管理之外。分析我国地方债务制度的特征,探讨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机制,提出以"自我调节为主、集中调节为辅"的改革逻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改革路径的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是由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从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的领域看主要包括违约风险、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来源看主要包括自身债务风险、转嫁债务风险。从地方政府自身视角,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分析,加强地方政府和所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或有权益理论,在收集和整编多方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简化的地方政府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研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资产价值变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影响,并对我国31个省份地方政府债务展开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与地方政府资产价值显著负相关,与债务规模正相关,但并不显著;当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且资产价值不断缩减时,债务风险状况会加速恶化,甚至很有可能出现违约。为此,在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且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的同时,评估债务所形成的资产规模,厘清地方政府可变现的偿债资产,增强偿债能力,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解决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举借债务,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对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有助于明确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的权限;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运行管理和增强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的控制。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债务管理制度,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范围仍未厘清,没有建立完善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以及缺乏规范的问责制度等。对此,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的措施应包括采取行政控制和制度约束,细化规模控制机制以及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