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学术界对建安四子,即陈琳、阮、刘桢、徐干归附曹操的时间,还存在着分歧。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并结合建安四子的文学创作予以综合考证,得出结果如下:陈琳归曹是在建安十年,阮归曹是在建安二年,刘桢归曹是在初平三年,徐干归曹是在建安十年。  相似文献   

2.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令人失望:它并未忠于原著,对曹操的美化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可是有篇吹捧文章却说该剧遵循了原著拥刘贬曹的的倾问,还誉之为“一座丰碑”,这是值得商榷的。 原著第31回写官渡之战后,父老数人求见曹操,操命入帐中赐坐,并取酒食绢帛赐老人而遣之。电视剧据此大做文章,父老代表民众向曹操敬酒,操以酒酹地复昂首挺立于黄河岸边的高山之巅,形象高大雄伟。这分明是仿效电影《大决战》把曹操这个人物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相提并论。又据原著,冀州城破,陈琳被俘,操a“赦之,命为从事”。电视剧编造了曹操命陈琳在袁绍墓前当众朗读檄文的情节:但见  相似文献   

3.
檄文作为一种文体,萌芽于先秦,初创于两汉,三国时期进入发展期,出现了一些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那样的檄文典范之作,并形成了檄文创作的基本套路。两晋南北朝时期檄文又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完成了文体的重要演变,由纯军事性文告发展成为具有审美特性的美文,在形式上体现为"散体文——骈散结合——骈体文"的基本趋向。在内容上体现为"奉辞伐罪——以辞为重",即纯实用性到审美性不断增强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在《诏策》《章表》《章句》等九个篇目中十次论及曹操,对于有关曹操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家世、人品、文论思想、与文学之关系、诗文的表现等都有涉及。其中借评价陈琳檄文对曹操家世、人品的描述,平理若衡,值得肯定。另外,因《文心雕龙》之性质,并未对曹操作品作艺术上之品鉴,而无论《诏策》当指事而语、《章表》勿得浮华,或论赋嫌于积韵、弗好兮字入句,或对创作主体之强调才、学相辅,并无负面指责贬抑之语,虽未成体系,但所言大抵中肯,保存了中古时期关于曹操的不少珍贵资料,为今人提供了值得信赖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檄文作为一种公文体式在我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和最为著名的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这两篇文章试分析檄文在汉初至三国以后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其中反映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陈琳写辞赋用传统的大赋手法,遭到曹植的批评,于是他作<答东阿王笺>予以抵制,形成一份文学批评史上有趣的材料.孔融的<论盛孝章书>是恳求曹操去救他的结拜兄弟盛宪,而竟能写得似乎完全出以公心,而且意态潇洒,表现了很高的技巧.<檄吴将校部曲文>的真伪曾有争议,它应当还是陈琳的作品,其中涉及当时的一些历史细节,后人无从着手;但此文在流传过程中被加上一个业已去世的尚书令荀彧的"彧"字,引起了纷乱和麻烦.  相似文献   

7.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提到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就不得不提及曹操,我们暂且不说曹操的政治功绩,单是那斐然的文采就值得我们仔细体味。曹操(155-220),字孟德,作为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还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共同缔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文学风格。他们的诗歌普遍采用五言的形式,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苍凉遒劲的特色著称,被后世尊为典范。  相似文献   

9.
学过《杨修之死》,有人道曹公奸诈,不仁不义,全盘否定他的一切。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政治家的作为不可以常人视之。至于说曹操杀杨修,肯定不会是害怕他才高八斗,因为曹操并非没有容人之量,他手下的高士也不在少数。其根本原因在于杨修参与了继位之争。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很忌讳这事,为继位事杀人不计其数,一个杨修又算得了什么呢?政治家治国,只要是有利于天下,有益于百姓,有时明知冤屈了好人,但为整体利益计,也只得违心而行。比如汉代七王之乱,晁错不就是明显的牺牲品吗?要说作为常人,曹操也有他“仁义”的地方:仁,其释陈琳;义,献刀刺卓。作为政…  相似文献   

10.
在《三国演义》里,荆州刘表死后.次子刘琮刚继位.曹操率大军直逼襄阳而来,“荆襄之民.闻曹兵至。未战而胆先寒”,刘琮和属下几经商议.派人献上降书,曹操大喜,兵不血刃.就将荆州纳入势力范围。然后.他将矛头对准东吴,发檄文给孙权说:“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幸勿观望。速赐回音。”意思是要孙权也赶快弃甲投降。  相似文献   

11.
从曹植的思想和作品看其人生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次子,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钟嵘之《诗品》称为"建安之杰"。虽然他在政治思想上的追求无法实现,但可以从其思想和作品两个方面透视出其人生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房绍伟  程敏 《山东教育》2011,(Z2):30-31
放学后,两个男生气喘吁吁地站在我的身后:"老师,您找我们回来有事吗?"我愈加奇怪了:"没有呀,你们不是回家了吗?""该死的陈琳,他骗了我们!他说老师找我们有事,让我们跑步回到学校。"两个男生气得脸色铁青,拳头紧握,恨得咬牙切齿。面对陈琳接二连三的恶作剧,我有些头痛。在教育陈琳的问题上,我没少动脑筋,有时甚至睡觉也不安稳,时时担心他会惹出什么乱子。可任老师有千条妙计,他有对策千条。他的父母做集市生意,天不亮就要赶集,天黑才能回家,没有时间对他管教,因此他有些得意忘形。  相似文献   

13.
郑微 《考试周刊》2015,(10):11-12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他不仅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还在许多方面对乐府诗进行了改造:扭转了文人对乐府诗的态度,突破了汉乐府歌辞、歌曲对应的死板形式,在内容上打破了题目、内容一致的原则,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与表现范围,扩大了叙事的空间,增加了抒情的程度,等等。曹操对诗歌改造,为后来文人诗歌的发展与繁荣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汉魏时期,曹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似乎既无暇于文学阅读又无暇于文学创作,但他于戎马倥偬之际的创作却多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社会轰动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尽管汉魏的文学评论家并未对曹操诗文给予过高评论.但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曹操践行并启迪了建安文学,他对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评曹操     
曹操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的一大奸臣,这往往指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他个性中不拘小节、放荡不羁、敢说敢做的特点.真正的曹操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古代人的看法很不一致。钟嵘在其《诗品》中,把曹操列为下品,与其孙曹睿相提并论。清代王士祯则认为“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诗品注》卷下)近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虽有过大争议,但对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论争并不大,而且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多。笔者试就曹操对建安文学的繁荣所起的作用、以及他在创作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和他对“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形成所作的贡献,谈谈他在文学史上应享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阝属)”应瑒和刘桢)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建安风骨”对后代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王粲(177—217年)则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这个评价是很高的,王粲十七岁时因为政局动乱从长安到荆州,投奔刘表,在荆州生活了十六年,一直未受到刘表的重用而郁郁不得志,这种心情在他的名作《登楼赋》和《七哀诗》(其二)中都有生动的抒发。二○八年他离开荆州归顺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被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从曹操西征时还拜为侍中(侍从帝王左右,出入宫廷的官)。那么,王粲何时担任侍中的呢?  相似文献   

19.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登高必赋,乃造新诗,披之管乐,皆成乐章",鲁迅先生说他的文风"清峻","通脱","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其实曹操文的魅力,在于它们淋漓尽致而且非常自信的披露了作者的性格。曹操占主导性格的是他那大丈夫的胸襟和气魄,而他作为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更让读者感动。曹操的文明白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