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寻根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雪根文学的文化主题形态加以描述。认为寻根文学作家虽然有着大致相同的追求,但由于作家对民族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寻根文学的不同方向,从而决定了寻根文化主题形态的嬗变和演进。  相似文献   

2.
从寻根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 ,对寻根文学的文化主题形态加以描述。认为寻根文学作家虽然有着大致相同的追求 ,但由于作家对民族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 ,决定了他们寻根文学的不同方向 ,从而决定了寻根文化主题形态的嬗变和演进。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流派,寻根作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论文认为寻根文学的兴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机理.对寻根文学兴起的研究对我们思考当下的文学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寻根文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对于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初衷或者母题的一种文学形式,由此,其中包含有一种乡恋之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歌颂、传承与反思。本文主要对寻根文学中“家”母题的文化意蕴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5.
1985年,坛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它起源于一批青年作家对重新,认识民族化的深刻反思。由于寻根作家自觉植根于本民族的化土壤,热衷于所熟悉的本乡本土的化探寻,故其作品很自然地涂上浓郁的地域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迎来了文学发展的春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吸收了西方新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适应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的心理。“寻根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呼吁用传统的民族精神恢复现代人健康的“人性”、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的描写、突出时人的非理性世界的展现。寻根文学创作为打破“文革”文学万马齐喑的局面,促进新时期中国文学走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中国文学兴起了一波对意识流的接受热潮。在理论和实践上,中国作家都对意识流这个"舶来品"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接受。很多具有不同创作思想的作家都开始尝试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写作。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作家对意识流的接受并不是全盘的"拿来主义",而是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并运用意识流这一新颖的写作技巧来进行自我的"文化寻根"。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学创作中,寻根作家的学理念呈现出较多的化保守主义色彩,在创作上表现为对传统化的怀旧和整合。但“寻根作家”的化保守主义倾向主要还是缘于学创作的权宜之计,和真正的化保守主义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1985年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的革命年。这一年,随着外来思潮的影响,中国的作家有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一些年轻新锐的作家致力于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学习,在当代文坛刮起了现代主义的风潮,而另外一些作家却选择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兴起了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力图重构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他们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倾心,试图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当代文学发展的生机,获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但由于寻根文学作家对"根"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上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1.
赵文化中众多的内容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对于塑中华民族的“和合”精神、无神思想、文化融合等传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寻根”两股潮流在新时期文坛上走完了各自的道路,在对其进行历史总结时,要特别注意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然后站在现代精神这个立足点上,使我们的作家们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去寻找未来文学净化的“血缘带”。  相似文献   

13.
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反映的是所谓的文学研究者不甘心于对现实生活干预的无力感,体现的是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心,寻求的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卡夫卡到艾略特,从《追忆似水年华》到《百年孤独,》我们前所未有的清晰地意识到人类心灵的荒芜和前路的渺茫。正所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而这种哀凉的情绪引发了对人类来路和归途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文化记忆的本土反弹是其必然趋势。寻根文学从民族神话中找到了野性思维的优势,将它激活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构建起一个有着现代特色的原始空间;致力于把地域文化重新发掘出来,使“寻根”作品沾染上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借鉴传统审美经验,其作品展现了汉语言的活力和灵性。  相似文献   

15.
方艳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1):126-129
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反映的是所谓的文学研究者不甘心于对现实生活干预的无力感,体现的是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心,寻求的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卡夫卡到艾略特,从《追忆似水年华》到《百年孤独,》我们前所未有的清晰地意识到人类心灵的荒芜和前路的渺茫。正所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而这种哀凉的情绪引发了对人类来路和归途的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中期,韩少功、王安忆、扎西达娃等在"寻根文学"的创作中,从"文化批判"与"文化构建"这两个向度出发,用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念与尺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审视和表现,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的是现代派的象征主义艺术模式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寻根小说的创作摆脱外在各种政治、历史、社会意识包袱的羁缚,开始了回到文学自身的本真实践,然而其创作中的大量景象描写却呈现了神秘化铺染的图貌,就其文化品质而言,这种不成熟的神秘写作技法主要涵含了非理性化回潮、媚俗化倾向、平面化堕落以及奇诞化追尚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崛起并兴盛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其成因主要有:文学对时代认识深化和文学独创性的必然;“走向世界”的创作情结与外来影响的一拍即合;“文化热”社会思潮的影响与促进.  相似文献   

20.
河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原文化的本质是根文化,河南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姓氏资源和名人资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开发,河南根文化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点,并形成了寻根经济。根文化不仅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而且将在打造河南文化强省、实现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