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百年贫困治理史,党的贫困治理经历了扶贫探索、救济式扶贫、制度化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的实践历程。在贫困治理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强化党的组织保证、强调顶层设计与贫困治理制度、构建多元化主体协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贫困治理的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贫困治理工作由“治理贫困”转向“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探索新机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绝对贫困是威胁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大敌,在既往的5年时间里,中国用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获得了与绝对贫困决战的全面胜利。在5年脱贫攻坚战中,是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支撑并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脱贫攻坚精神不仅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在消灭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大敌过程中伟大的中国智慧。中国脱贫攻坚精神不仅应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更应被纳入全人类攻克绝对贫困的精神成果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贫困发展特征与形势,是农村贫困治理工作的根本。2020年后,我国步入相对贫困阶段,农村居民实现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但是多维贫困问题、区域性贫困、隐性贫困将会突显,也成为相对贫困阶段贫困治理的主要关注点。立足于甘肃省2020年后农村贫困问题新形势,从贫困群体主体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共同富裕思想角度提出甘肃省贫困治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共产党人和广大劳动群众奋斗的根本目标。怎样才能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建国以来我们有过重大的失误。是邓小平同志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胆识,明确提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他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构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后富赶先富,共同求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构思,是邓小平同志分配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系统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强国富民,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治理走过百年历程,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和世所罕见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系统梳理和及时总结百年反贫困治理的历程、成就、经验、意义等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深化反贫困治理研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实现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始终。从历史维度看,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的战略演进。从价值维度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目标的价值追求。从国际对比看,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治理过程的实践方案。具体而言,应坚定不移以共同富裕引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民生实践,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基础,实现持续式的共同富裕。同时,应恪守以人民中心的善治发展要义,实现全员式的共同富裕;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围绕动态演进的民生建设,落实渐进式共同富裕和全方位共同富裕的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的内生赓续,是新时代党提升长期执政能力的现实诉求。新发展阶段,要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的协同网络体系,探索多元党建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在尊重农村现代化规律前提下推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为促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百年,也是党领导人民逐步向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的一百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升级转换"和"接力赓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开启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具备诸多优良制度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对贫困的困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等诸多制约因素。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共同富裕指向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机制,建构共同富裕取向的高质量发展机制,培育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本人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所进行的理论思辨,深入揆量其形成脉络可以得知,它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贯通着一条清晰完整的逻辑理路。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贫困治理的中心工作和关键任务实现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仍需要把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当做贫困治理的立足点和理论支撑,扎实有效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步骤,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应深入把握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容逻辑、方法逻辑、过程逻辑,在实践中要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实施渐进治理,推进相对贫困治理衔接乡村振兴;立足城乡融合,建立中国特色相对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县域是农民生产、生活和交往的重要行动空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是践行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县域为单元,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县域空间内统筹配置公共资源,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共同富裕的领导体制,健全共同富裕的组织架构,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要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治理成果,发挥资源下乡过程中政府的主体作用。在提升农民的权益和福祉的基础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而且是中央顶层设计依托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以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反贫困思想为文化根基,批判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国贫困治理相关理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的探索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萌芽、发展、深化和创新四个历史阶段。在贫困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思路、彰显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扶贫工作遇到了“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问题,新阶段扶贫投入边际效应下降,脱贫成本增加,原有的扶贫模式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在总结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我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趋势,提出了股权式、法制化、“发达地区补贫困地区、城市带动农村、以工补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一系列先进的反贫困模式。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新的模式和方法,有利于消灭贫困、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快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富裕属于抽象的中性概念。消除贫困、追求富裕是人之常情、国之共性。价值体系是决定不同类型富裕发展方向和道路的精神之魂,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取向是灵魂、价值追求是目标、价值实现是手段。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形态下的富裕相区分可知:共同富裕内涵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对资本主义少数人富裕价值取向的扬弃;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社会、公民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共同富裕价值实现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相协调是共同富裕价值实现的根本要求,和平发展是共同富裕价值实现的国际化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共同富裕价值实现的品质保障。厘清共同富裕的价值体系,对深入研究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贫困治理进入新发展阶段,对能力贫困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科学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异化劳动等的本质,认为资产阶级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自身无法得到发展,自身能力较弱,进而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消灭贫困的前提,这对当前我国能力贫困治理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教育扶贫在消除贫困中的战略治本之作用。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新时代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扶贫理论与扶贫实践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习近平对教育与贫困关系深刻把握的实践成果。从核心要义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是以教育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内源式脱贫致富之路。从实践路径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提供了一条接续消除相对贫困、稳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是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光辉著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经典著作中初步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坚持唯物辩证思维、阶级分析方法和人民立场观点,科学论述了资产阶级富裕观的历史作用,揭露了资产阶级富裕观的阶级局限性和狭隘性。同时,阐明未来社会的共同富裕是以消灭私有制为制度根基,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生活。在中国共产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的关键时期,深入阐释《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的价值,对于我国分阶段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面向全体人民,覆盖物质和精神各方面,体现渐进发展过程的富裕。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共同构成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要义的三个维度。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既是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回应,也进一步逼近了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使命的体现。“躺平”风气盛行,“搭便车”情况时有发生,精神贫困残存的局面威胁着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坚持消解“躺平”观念、提高第三次分配比例、重视精神富裕建设的实践路径,能有效消除发展阻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维视角把握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明晰构建这一制度体系的理论渊源、建设过程和未来趋向.从理论视角看,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制度分析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从历史视角看,经历新中国成立70多...  相似文献   

20.
从基本定位上看,物质生活相对富足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大众精神世界丰盈充实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层次性、主体性、发展性等突出特点。现阶段,明确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既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又契合了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深刻洞察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直面多元思想文化激荡时的文化自信,对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风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应从精神生产、精神传播、精神消费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