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清朝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惟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可见线索的作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7,(1):8-9
<正>记叙文的线索,是指把文章的全部内容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写文章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安排材料,使文章前后贯通,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往往要用线索做纽带,提挈全文,统辖所有的材料,使通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好地表达主题。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难以组成好文章。  相似文献   

3.
精彩导入 《西游记》是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取经”这条线索贯穿作品始终,将形形色色的人、神、妖乃至错综复杂的事件衔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让人想起一个词语——彩线串珠.就是说,这部小说的内容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而“取经”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一条彩线,最终成就了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  相似文献   

4.
彩线串珠,又叫“一线穿珠”或“冰糖葫芦法”,是指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以一条主要的线索贯穿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形成一篇内容集中统一、中心突出、脉络分明、形式优美的佳作,犹如用一根彩线把零散的珍珠串联起来。使用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记叙文的线索,原则上说,分为两个方面:即文章的顺序和贯穿文章的材料;一般说,是指后者。所以记叙文的线索与顺序,既有一定联系,又不是一回事。线索在记叙文中起着贯穿全文内容的作用,一篇复杂的记叙文往往不止一个材料,若把这些材料比作粒粒珍珠,那么线索是将粒粒珍珠穿成串的红线。线索的作用在于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地把一个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和事件连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线索无定格。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是以“寻找和运送药品”串连全文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索的,例如《谁是最  相似文献   

6.
双线串珠法     
《新读写》2010,(7):80-85
记叙文一般有一条线索,一线贯穿。在写作学中称为“单线结构法”。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有两条线索。如虚实线、明暗线、双主线和主次线等。在写作学上称为“双线串珠法”,也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单线结构的文章情节简单,故事情节从开头到结尾次第展开。一以贯之。环环相扣。双线结构的文章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在考试中,学生的作文要得高分,不但要有清晰自然的写作顺序,还要用一根线索贯穿全文,把许多人和事串联起来,一气呵成,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合理、严密。那么,什么是文章的线索?如何确定文章的线索呢?一、文章线索的内涵与意义线索是贯串在整个记叙文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说材料是一颗一颗的珍珠,那么线索便是将这些珍珠连成串的一根线。散文作家秦牧说:"思想像一根红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弃散在  相似文献   

8.
【写作导引】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除了具备"六要素"之外,还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果将记叙文比作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素材就是珍珠,而线索就是穿起珍珠的银线。线索将人、事、物、情感等穿连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换句话说,如果离开了线索,素材再熠熠闪光,也只能七零八落,不能成为一件珍品。那么,记叙文的线索分为哪几种呢?1.以人物为线索。比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就以  相似文献   

9.
<正>【技法解读】彩线穿珠,就是作者在处理安排材料时,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作为贯穿全篇的彩线,将一组精选的材料(珍珠)连缀成篇的构思方法。作为"穿珠"的"彩线",可以是物、事,也可以是一种思想感情,只要能够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可。正是这彩线的制约,不仅使全文立意明确、线索清晰、行文变化自如却又浑然一体,而且文章由于重复出现关键字、词、句,就形成了比较匀称的文章结构,使文章一线贯通,富有气韵,形成一泻千里、奔流畅涌的气势。  相似文献   

10.
<正>珍珠项链很美,是什么串起了这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是线。想写的东西点点滴滴,是什么串起了这一个个细节?是线索。有了这个线索,就能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线索,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脉络,是作者在文章中呈现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在散文中,依托一物作为线索来叙说,会更加形象生动,情感的感染力也会大大增强;在小说中,作为  相似文献   

11.
<正>【技法指津】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它能使分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我们怎样来选择叙事的线索呢?以实物为叙事线索。在叙事的过程中,让一个具体的"物"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把全文的材料贯穿起来。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写记叙文,除了记叙简单的事情,也会涉及到记叙比较复杂的事情。所谓比较复杂的事情,一般是指事件本身情节比较曲折,头绪比较繁多,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等。那么,该如何记比较复杂的事情呢?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方法:首先要从错综复杂的事件中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我们知道在写散文时要注意“形散而意不散”,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有了要素条件就要分析,理出一条中心线来,这中心线就是线索,用线索将内容串起来:就像小时候将山楂用线串连一样。在串山楂时,你就不能将无关的蚕…  相似文献   

13.
<正>一篇好的文章,除了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结构精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考生在考试时,可能由于时间的局限,作文出现了结构混乱的情况。而线索不明是造成结构混乱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线索是贯穿记叙文的主线和脉络,它就像一条彩线把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如果线索不明,则会导致文章结构混乱,条理不清,如一盘散沙,分不清主次,  相似文献   

14.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阅读记叙文,要注意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文章是以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分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15.
写文章总要有线索,文章的线索是指一种事物贯穿文章始终而成为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对文章的材料起到组织作用,就像一堆散乱的珍珠,需要一根丝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后,才能变成光彩照人的珠宝项链。把握准叙述的线索,整个文章就能自然连续,浑然一体。物件线索法就是以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的记叙方法。如《琥珀》一文的作者就是以琥珀为线索的,想象了琥珀形成和发现的经过与它在科学上的价值。连细节也考虑到了:在炎热的夏天,太阳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篇幅多,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选好长篇短教的突破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么选择长篇课文的突破口呢?下面说说几种: 理线索。如果说文章众多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串连珍珠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引线。理线索就是将文章思路清理出来,弄清文章的眉目。线  相似文献   

17.
奶奶的手机     
<正>一篇好的文章,除了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结构精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考生在考试时,可能由于时间的局限,作文出现了结构混乱的情况。而线索不明是造成结构混乱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线索是贯穿记叙文的主线和脉络,它就像一条彩线把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如果线索不明,则会导致文章结构混乱,条理不清,如一盘散沙,分不清主次,不能集中体现文章的中心。因此,在叙事类作文中,确立明确的线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技法指津】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它能使分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我们怎样来选择叙事的线索呢?以实物为叙事线索。在叙事的过程中,让一个具体的"物"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把全文的材料贯穿起来。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就像《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就是以"金色的鱼钩"作为叙事线索,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用鱼钩钓鱼给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吃,照顾他们过草地,  相似文献   

19.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金线巧穿珠     
金线穿珠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方法。它是指用一条或几条自然而巧妙的线索,贯穿全文各个部分,或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从而构成文章整体的谋篇技巧。主题是贯穿作品首尾的线。秦牧在《散文创作谈》中说过:“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