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汉末年,曹操奉献帝都许,使许昌在全国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作用,这是许昌历史发展的鼎盛期.文帝曹丕虽建都洛阳,但依然将许昌作为重要的都城,许昌的历史进入更加平稳发展的转折期.明帝曹叡执政之后,许昌的经济文化发展虽然仍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政治地位渐趋衰落,为本阶段许昌历史发展的衰落期.  相似文献   

2.
“天下当朝正许昌”——兼论许昌历史发展特点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昌,古许国所在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许县,隶属颍川郡,隋唐至明清称许州,今为省辖许昌市,其行政管辖范围大致和许州时代相同.许昌地理环境优越,良田沃野,山川秀美,是古代农业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处于九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之间,很长时期内,地接京畿,政治上、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末魏晋时期,"天下当朝正许昌",是曹魏和西晋王朝的政治与军事要地.隋唐北宋时期,地处汴、洛之间,锁钥中原,各种文化交汇于此,使得许昌往往能开风气之先,名人辈出.纵观数千年的许昌发展史,既遭受过不堪回首的灾难,又取得过值得自豪的辉煌成就.可以说,元、明以前的许昌,实乃历代王朝政治之枢纽,文化之熔炉,人文之渊薮.  相似文献   

3.
三国两晋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土的初期阶段,当时的佛教活动中心北方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南方则在建康,而邻近洛阳的颍川郡(主要集中在郡治许昌)也有数位高僧的驻锡和游锡.高僧的佛教活动对颍川郡乃至中原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两晋时期,许昌几易胡汉政权之手,政局不稳严重阻碍了高僧硕德在该地区传法弘教,故对此时的佛教活跃程度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4.
迁都洛阳,是武则天夺取和巩固权力的重要举措。首先,关陇势力在长安根深蒂固,迁都洛阳是从政治上摆脱关陇集团控制、壮大山东势力的关键;其次,长安已失去了唐初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而洛阳在军事上的地位则显得越来越重要;再次,自东汉以后,关中经济屡遭破坏,长安供给又不能保障,而洛阳却拥有经济之利。  相似文献   

5.
曹魏都督制的渊源和定型──兼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魏都督制是在建安年间的战争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曹操权置都督诸军事,以统领、指挥原来互不相属的多支军队。东汉以来有御史监军制度,曹或称都督,但却是监督之职。二者名同而实异。都督制度定型于曹丕代汉即魏帝位之时,史传中有明确记载。曹操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而权置都督,但对都督的定型则持慎重态度;曹丕鉴于即位时的严重形势,以都督控御诸州军事,稳定政局,遂正式确立都督制。  相似文献   

6.
许昌地处中原,是历史名城,发挥其名胜古迹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旅游事业,对许昌经济文化的振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许昌在上古是昆吾之居,春秋是许国,泰汉为颍川郡地,东汉来年曹操迎献帝都许,成了首都。其后,晋至隋为颍川郡、唐为许州、宋为颍昌府,元明清为许州。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可惜不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注意保护,更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破坏殆尽。粉碎“四人帮”后,  相似文献   

7.
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若检索曹魏兴起之历史,则五都仿如曹魏走过的五个脚印。一言蔽之,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汉亡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  相似文献   

8.
许昌地处中州中央,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在此建都。自立宗庙社稷,营造宫室苑囿,这里便成了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提为五都之一。一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特别是文韵慷慨的建安风骨,又使许昌以相当显赫的地位,出  相似文献   

9.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五同志主编,下同)第三编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开篇说道:“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建安文学”在这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建安时期:从东汉末代皇帝刘协被曹操挟持至许昌改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到曹丕代汉,建立曹魏王朝(建安25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