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又一次发表了新作——《爱》。本文旨在从创伤理论的视角透视这一作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说中留心、克里斯廷和朱妮尔的个体创伤,接着探讨了整个黑人社会内部父权制和爱的缺失这两个集体创伤。最后,本文提出,莫里森通过小说向我们暗示了疗治这些个体和集体创伤的三个方案:叙述,母性力量与爱。  相似文献   

2.
以身体叙事学为依据,将意识流小说托尼·莫里森的《爱》中的身体加以叙事分析,探索黑人在民权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体上与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用天使般的“爱”化解黑人内部矛盾,用黑人真正的身体语言形成黑人民族生活中“真正的罗门”。只有黑人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融化矛盾,爱体现在人物关系上,而人物关系维系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身体,因此身体叙事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最新长篇力作《守夜人》讲述了印第安部落人民捍卫领地的艰辛往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伤书写.本文主要以凯茜·凯鲁斯的创伤理论为基点,分析主人公帕特莉斯和瓦扎什克在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家庭创伤、性别创伤及历史创伤,以及创伤叙事过程中采用的梦魇、幻觉和延迟等艺术展现手法,从而折射出整个美国印第...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的《天堂》刻意描写了两个性别对立的社区:作为父权中心的鲁比镇和修道院。本文以身体叙事为论述角度,剖析小说中修道院妇女怎样利用自己的身体实现其主体性,怎样对身份进行改写,并重获身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6.
古尔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博西》对主角“我”的心理创伤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从创伤机制来分析,偶然的事件唤起了主角的创伤记忆,能指的重复体现了创伤记忆被主角再现和拒认的方式,进而导致主角的创伤难以愈合。究其根本,“我”的创伤难愈不仅与死亡事件本身的冲击性有关,也涉及到其背后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债务。在创伤叙事中,亲历者常常陷入沉默与言说的两难悖论,但对作者古尔纳来说,记忆创伤和言说创伤既是其理应担负的伦理责任,亦是其抵抗政治的一种诗学表达。通过将《博西》中的“我”塑造为无法从创伤中解脱的角色,古尔纳表达了他反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坚决立场。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使用了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控诉奴隶制对美国黑人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和扭曲,揭示美国黑人的昔日的悲惨境遇,呼吁黑人共同关注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巴拉德是英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其作品风格鲜明。作为巴拉德的经典短篇小说,《终端沙滩》是他早期表征二战心理创伤的书写之一,勾绘出了一幅战后人类的创伤图景。小说以超现实主义书写呈现创伤主题,其中的碎片式叙事结构和多重叙事视角、景观意象、时空交错的非线性描述等叙事策略勾勒出一幅超现实主义图像。从超现实主义书写的角度探究小说中的创伤主题,拓宽了主人公特拉文创伤经历的意义和效果,映射出战争对作为个体的特拉文和全人类造成的创伤,表征了巴拉德对二战后人类创伤心理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9.
创伤叙事是记录人类社会创伤的一种形式,即通过特定的叙事策略将灾难、战争、耻辱和遗憾等物质性创伤和精神性创伤加以表达。创伤叙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激活能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集体记忆建构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向导》周报关于五卅运动的书写是中国共产党创伤叙事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从创伤叙事角度切入,分析《向导》周报对五卅事件的报道,可以从叙事文本、叙事角色、叙事技巧的维度剖析其创伤叙事逻辑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20,(1):67-73
《露西·高特的故事》是威廉·特雷弗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用主次分明的线索和以具体时间为引线叙述了露西、高特夫妇和荷瑞翰等人在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家国创伤下的个体创伤。这些个体在被动创伤下表现不一,或负疚、或不堪负重,但最后实现不同程度的自我救赎。小说体现了特雷弗对饱受战争冲突和宗教矛盾的爱尔兰民族的忧虑,以及作者对民族创伤下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和高度同情。  相似文献   

11.
《天堂》再现了一群黑人为了理想之国鲁比镇的建立所遭受的身体及情感创伤。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天堂》中黑人群体历史记忆中的迁移创伤,揭示现实鲁比的个体创伤和集体创伤,探讨叙事对黑人男女创伤的治疗作用。莫里森的创伤书写既是她肯定黑人民族光荣历史的方式,也是她正视民族自身问题、努力寻找黑人民族前进方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在2003年出版的第8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以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对周围的人产生的影响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复杂故事。象征是小说中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是被赋予特殊含义的。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经历、矛盾和关系,在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揭示了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爱))中刻画了两个性格、命运完全不同的黑人女性:梅和朱尼尔。通过女权主义的方法,分析这两个黑人女性形象,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托尼·莫里森创作中的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黑人女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既有“文”的色彩,又注重“史”的真实;以历史事实基建传记事实,用叙事的真实强化文学的真实。在诗与真的互沟与时空交错中,杂然纷呈着美国黑人的血泪史、奋斗史和精神史,为那些“看不见”的“他者”同胞做传。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比托尼·莫里森小说中英文读本,找出其中的中文误译加以分析,并指出误译的原因,给出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 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作品描写了白人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对黑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抵 抗白人文化冲击、保留住黑人文化的途径。本文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黑人心灵 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这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论述了托尼·莫里森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创作经历,对托妮·莫里森作品中处在不同社会文化夹缝中的人们命运遭际的极富魅力的小说世界作一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芙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创作试图从非洲主体自身的身份言说以及在诸如欧洲白人与美洲新世界的客体影响下的他者身份言说两个方面入手,揭示非裔芙因黑人独特的双重意识,从而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新建构非裔美国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论《宠儿》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作品中的色彩的描写包含独特的象征意义,不仅深化和充实了作品的主题,也丰富和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多种作品解读的可能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杜波依丝的"双重意识"理论解读《柏油孩子》中主人公雅丹和森的人物形象。黑人为谋求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在处理黑白文化冲突时,应追求自我的"二重性",既不能摆脱自己与生俱来的黑人性,也不能抛弃社会赋予他的美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