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就业视角——中外研究生教育取向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就业视角探讨各国研究生教育在满足少数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培养国家重要部门所需要的精英人才外,大多数都要转向适应本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及开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下,我国应借鉴国外研究生职业教育有益经验,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色,从国家宏观需求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适应高层次就业行业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需要出发,探索了研究生教育今后的就业取向。  相似文献   

2.
从就业视角探讨各国研究生教育在满足少数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培养国家重要部门所需要的精英人才外,大多数都要转向适应本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及开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下,我国应借鉴国外研究生职业教育有益经验,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色,从国家宏观需求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适应高层次就业行业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需要出发,探索了研究生教育今后的就业取向.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日益繁荣并向世界开放,我国土木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必将面临新的挑战,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其为社会培养现代高科技研究型人才,而且更需要培养大量高级管理、技术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又一个挑战(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调整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和当务之急。当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为国家、社会培养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5.
王雪  柴毅  甘思源  李萍 《教书育人》2013,(12):22-23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即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调整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扩大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规模,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由于应届毕业生与以往招收的在职人员相比,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锻炼,而研究生对参与实践活动又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因此,培养单位建立多层次实践环节对提高  相似文献   

6.
朱爱国  谭军 《湖北教育》2003,(10):32-33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借合并优势,扬改革风帆,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速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直接为经济  相似文献   

7.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逐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其发展尚未能满足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文章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出发,探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相关路径是推进其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招生途径、课程体系、实践基地、职业资格认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五个层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出解决方案,推进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地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院校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有利于调整与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效益与社会效益,体现了适应社会需要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转型期对人才规格和层次都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发展特别提出了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它呼唤研究生教育必须实现转型,并通过分类培养的方式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工作者应该适应新形式,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全局,重视加强主体性教育管理模式研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开展,如何培养能够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已成为国内研究生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分析双导师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并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112"培养模式,以期探索出一条与当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培养路径,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较好地适应行业或实际职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由于我国从小学到研究生长期采用的是标准化的教学模式,相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成效来看,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使得研究生毕业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应当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比重,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型课程,解决研究生脱离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日益受到市场青睐,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专业学位认同度低、高校相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验,从提高专业学位认可度、创新授课方式和培养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可有效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国际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市场开放态势下市场竞争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综合实力竞争以及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必然结果。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的实践来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正趋于多样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可以改变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以缓解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进而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文章立足于河南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规模小、招生渠道单一、课程体系趋同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是结合地方行业特色,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二是吸引优质社会生源,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三是贯彻"双导师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四是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 培养应用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 培养应用型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云林未来十年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努力适应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各方面的需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研究生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积极培养多种类型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扩大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迫切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动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向应用型的人才模式转变。因此,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就是建立一套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培养机制。本文就对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机制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关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担负着发展高新科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必须不断地通过改革创新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课程设置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更值得研究。比较研究我国与美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改进我国理工科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提供些许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交叉学科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适应国家对高层次食品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针对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食品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挑战,采取多举措并进,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