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扬周 《新闻窗》2013,(3):76-77
自2010年"微博元年"开始,微博这种传播方式迅速崛起,据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这就好比3.27亿人每一个人都安装了一支向社会表达意愿诉求的麦克风,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了一个传播媒介,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社会热点、舆情,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件,会在瞬间引发成千上万的观点、意见,形成大众围观的格局,其中对事件的倾向性也就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
《新闻实践》2012,(12):30-32
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经迅速崛起。《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2011年发生的舆情事件中,微博是第一大信息源,占比达20%以上。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具有信息发布的实时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传播内容的碎片性、传播  相似文献   

3.
王海林  李珍 《中国广播》2013,(8):103-103
微博等新媒体正成为日益重要的舆论场,其中的言论质量自然令人关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称,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博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路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中国首部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发布.报告指出,65%的舆情热点由新媒体曝光.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舆情的一大源头.微博不仅冲击了传统媒体的主流发布地位,更使其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弱化.同时,微舆情环境下,虚假信息和偏激言论的泛滥也滋生了不少社会负面舆论.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做了专门部署,提出“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正确引导微博舆论,疏通公众情绪,保障社会稳定成为媒体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媒资讯     
我国首部舆情蓝皮书发布2011年7月13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在京发布我国首部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指出,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但传统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仍然高于网络媒体。  相似文献   

6.
《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指出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新媒体已经深深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人们对舆情事件的报道要求更苛刻,当报道滞后甚至出现偏差时,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在社会上形成广泛负面舆论.如何引导"围观",成为微博时代党报面临的重要课题.突破口——浅阅读、深报道舆情事件舆情事件中党报要进入"围观",同时要引导公众对"围观事件"形成的观念.这就要从受众"浅阅读"习惯人手强化报道的深度.进入"围观"党报才能了解舆情事件所在,引导"围观"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以"三亚宰客门"事件为案例,应用凸面镜及共振等社会物理学原理,剖析微博传播对该事件形成的作用机理;通过内容分析法,描绘微博传播作用下该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消解"演进模式;采用定量统计与"知微"平台微博传播影响力分析,剖析该事件舆情演进的动因:一是主管部门遮掩事实,成为网民情感负面态势的推动力;二是微博活跃用户的介入,成为舆情产生与发酵的催化剂;三是主动议程设置不当,错失舆情消解的良机。  相似文献   

8.
新浪微博的运营开启了中国新闻传播的新时代,即自媒体时代.以2009年新浪微博的进入为分水岭,本文选择两起无论是事件性质还是程度都具有可比性的铁路事故,对其媒体报道和网络舆情作了多方面比较后,认为自媒体使得网络媒体在深度、广度、舆情引导力上都有大幅度进步,其同主流媒体的对立正在被消解,互相依存度则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翟琨 《东南传播》2018,(1):92-95
自2010年"微博元年"以来,微博已走过了七年的时间,其各个方面都基本趋于成熟。伴随着微博的成熟发展,其所引领的舆情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有了诸多的改变与新问题。所以,在新媒介生态环境背景下,对微博引导舆情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微博应如何正确引导舆情,成了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陈磊  郑丽萍 《今传媒》2020,29(3):36-38
以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移动舆论场已成为中国网络舆论的中心地带,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多元化、互动性强、随意性强、影响和规模大等特点,其生成与演进机制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状况。因此,把握舆情的发展规律及各个阶段舆情的特点,才能掌控最好的处置时机,达到最好的处置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数字     
3.27亿 9月24日北京日报报道:据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经过5年的培育,中国内地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88.81%,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蓝皮书的数据显示,统计不同微博平台用户在互联网微博用户中的占比情况发现。内地微博用户量整体呈现趋向饱和、稳定的态势。中国微博市场未来发展道路存在多种可能,蓝皮书称,当下最为看好的可能性存在于微博平台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微博舆情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微博舆情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民情民意,因此,如何更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控制,并进行舆情的风险预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微博消息为研究对象,基于K-means算法完成对微博消息的聚类定量分析,找到所要分析的某类微博内容,进而在这类微博中找出微博消息意见领袖,提出微博意见领袖影响力评估算法,完成微博消息预警模块的实现,对微博舆情监测分析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数字     
《新闻实践》2012,(11):78-78
3.27亿 9月24日北京日报报道:据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经过5年的培育,中国内地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88.81%,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蓝皮书的数据显示,统计不同微博平台用户在互联网微博用户中的占比情况发现。内地微博用户量整体呈现趋向饱和、稳定的态势。中国微博市场未来发展道路存在多种可能,蓝皮书称,当下最为看好的可能性存在于微博平台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12,(31):4
最近,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蓝皮书")。通过统计研究,"蓝皮书"提供的数据表明,即时通信已经超越搜索引擎、网络音乐和网络新闻而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大应用,即时通信的用户数量达到4.15亿人。而最重要的改变在于,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蓝皮书"认为,  相似文献   

15.
羿克 《今传媒》2013,(7):24
主持人语: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渐形成并完善,这使得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逐步得以实现。新媒体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相关法律的研究。在这个"人人拥有话筒"的微博时代,微博成了人民大众表达意见的有力工具,也成为人民维权的一种新方式。微博既是民意与舆情的"观测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稳压器"。微时代,人人都有表达的  相似文献   

16.
5月4日上午,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对于微博给出了如此描述:中国微博用户不断增加,微博逐渐向大众普及,超七成用户愿意将微博作为获取新闻的重要平台.由此可见微博的媒体效应在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网民人数超过5亿;微博用户数量2011年上半年增长到1.95亿,众多舆情热点在新媒体上首发……"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已悄然到来。①新媒体时代的报纸虽然受到不小冲击,但依然拥有广大的读者,印刷版报纸仍是报业集团所坚守的主业和盈利的主  相似文献   

18.
徐栩 《新闻世界》2013,(5):177-178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因微博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性,使得微博舆情一旦形成就呈几何倍的速度扩散。然而,基于情感认同而聚集的微博舆情有时是非理性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微博舆情,以微博应对微博舆情,不失为一条直接、快速、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以来,微博参与和引导的公共事件使中国的社会生态发生了极大变化。据《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统计,去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中国媒体在经历了五个舆论监督历程发展后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这一方面是社会的更加开放使然,另一方面还是拜新技术借力舆论监督之赐。  相似文献   

20.
在转型时期,社会大众长期以来积压的心理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微博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运而生,频频曝光社会问题,成为网络舆情集聚的焦点。2013年3月24日,"云南昭通城管打人事件"在微博曝光后,网友的不满、指责、谩骂频现,舆情在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下被无限放大,舆论呈现一边倒态势,形成舆情的集聚。本文结合"昭通城管打人事件",深入探讨了微博舆情集聚现象的成因、特征、对策,以期为微博舆情的良性发展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