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张平宁 《阅读》2008,(6):16-17
张老师: 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是《黄河的主人》的第4自然段,一句话竟能独立成段!作者为什么将这一句单独列为一段呢?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相似文献   

2.
张丽 《阅读》2006,(6):15-17
从前,有个特别抠门的财主,他请了个客人来家吃饭,上了四样菜:炒豆腐、拌豆腐、炸豆腐、烩豆腐,末了还来个豆腐汤。客人问:“怎么都是豆腐啊?”财主说:“我这辈子最喜欢吃豆腐,豆腐就是我的命!”  相似文献   

3.
朱志军 《阅读》2009,(6):16-16
同学们,读了《海底世界》,你一定觉得课文写得挺有趣吧? 有趣的开头——“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是呀,海底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往下读吧。  相似文献   

4.
姜平 《阅读》2011,(11):18-18
《石榴》这篇课文按照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成熟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生长的全过程,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5.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三个故事里的男性角色:父亲、丈夫、情人在三个"坚强"女人的故事里不可或缺。本文将着力分析小说中男性角色的特征,发现"他们"对女性的自我身份寻找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玛丽·恩迪亚耶自身的经历,分析她在对男性描写时对男性传统形象的突破,由此探究她对女性"内在力量"的书写。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以艺术化的手法塑造了一批极具感染力的妒妇形象,她们的故事展示出古代女子温婉贤淑的另一面,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女性在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生存状况及其情感需求。打破读者的固有印象的同时,提供给读者另一种视角来了解古代女性的情感生活,引人注目。本文以这些妒妇为研究对象,从其言行举止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7.
谢玲 《阅读》2013,(7):5-13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周恩来红军小学的师生阅览室里,有一间特别的书屋——袁鹰书屋。袁鹰,中小学课本中《黄河的主人》(原作名为《筏子》)、《井岗翠竹》(原作名为《青山翠竹》)的作者,一位出生于淮安,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的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  相似文献   

8.
王宝琪 《阅读》2011,(5):17-17
《特殊的葬礼》一文中,“从天而降”与“一泻千里”都是描写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枯竭前的壮观景象。不过瀑布根本不可能从天上降下来,  相似文献   

9.
《狼图腾》这部影片对导演的要求异于平常,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狼"这个重要角色的影视表现,狼的精神的体现,狼与自然的融合,狼的图腾意义等都是影片表现的重点。文章通过对影片视听语言及"狼"的表现段落的分析,来进一步阐述这部影片对"狼"的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词源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科书"一词的来源有来自西方传教士、来自日本、源自中国等三种说法。笔者通过查阅日本出版物发现:"教科书"一词的使用,日本早于中国使用,也早于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时间。根据是:《广辞苑》中有"教科"一词,而中国的辞典没有;日本明治六年(1873年)的国家文件《近代教科书的成立》中已出现"教科书"一词,这早于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1877年;渡边小三郎编写的《中等教育代数学教科书》出版于1889年,早于中国可考的最早使用的1897年。  相似文献   

11.
“以”的“率领”、“执拿”意义及其动词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仅可以作介词,而且可以作动词;作动词的“以”,其词汇意义为“率领”、“执拿”、“携带”等。  相似文献   

12.
李建光 《职大学报》2010,(1):107-109
《淮南子》认为"圣人"是"衰德世"的产物,"圣人"尚不是"真人",但经过修炼终可以成为"真人"。"圣人"是体道者,同时,也是治世者。"圣人"治世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而治,通过"圣人"的治理,社会能返回到"至德世",在"至德世"中,有利于体道修真者成为"真人"。  相似文献   

13.
继承 《阅读》2009,(5):30-31
蒲松龄是清初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聊斋志异》以及他笔下性格鲜明的鬼怪神狐,很多同学都非常熟悉。今天,小书虫要给大家讲一个蒲松龄教训一老财主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朱秀玲 《阅读》2006,(5):16-16
有些章的开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使我们读了第一节就急于想知道第二节乃至全篇内容。这样的开头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我们还是先来读读《特殊的葬礼》的开头吧。  相似文献   

15.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是印象的延续,带有一种隐喻性的"权威",可以衍生为一种认识方法或者观念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明的对话与共生的现实下,自我形象确认的理论建构是必不可少的。著者虽然采用片段式的夹叙夹议过程,但主次分明,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日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考察《淮南子》中所有的“莫”字,从其语义和句法功能分析,《淮南子》中的“莫”有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两种用法,作无定代词占优势.“莫”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作否定副词表示“不”.“莫”可用于叙述句、比较句、宾语前置句、“莫不”固定结构句.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蒲松龄在《聊斋异志》一书中,涉及最多的便是男女情爱的描写。在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中,不少研究家与评论家都对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婚姻观进行研究。研究的关键时期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不少评论家对书中女性的爱情观赞赏有加,尤其是在女性大胆求爱,自由结合这方面。但是,到了对女性形象研究的第三阶段,即九十年代至今,不论是对蒲松龄本人的内心,还是书中的女性形象,都开始产生了不少的质疑之声。介于此,笔者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时结合作者心理,对《聊斋志异》中几篇流传度较广的文章进行重新剖析,旨在使读者对《聊斋》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角度的认识,不再只片面趋于"自由"、"进步"层面上理解书中女性,应该认识到当时时代下的女性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意识外化过程中符号系统的体现,其表征背后是主体意识的活动内容与活动过程。《边城》浓郁的诗意性语言,反映了作家沈从文的心理诉求。通过《边城》的语言景观探究语言表征背后的主体意识,解读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考,探索作者对于现代意识与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所产生的价值抉择,而非简单的语言结构,由此形成对小说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极富特色的“媒妁”形象,其中“亲属为媒”、“市井之人为媒”,反映了封建伦理与社会礼教束缚下的封建婚姻形态;而“丫鬟为媒”、“以物为媒”、“自媒”,则反映了青年男女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媒妁”形象反映了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思想倾向,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塑造了一个猥琐、贪婪、世故、狡黠、令人不齿的“豆腐西施”形象.事实上,“豆腐西施”形象包含了丰富的社会阶层因素,她出身乡镇平民,经济窘迫,饱受艰难时势的折磨,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无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样的阶层因素使她在心理上怨毒扭曲、言行上泼辣放肆,喜好占有他人财物,既欺辱排挤比自己更卑微的弱者,又敌视嘲讽生活优于自己的城市居民,由旧时的小家碧玉沦为面目可憎的泼辣老妇.通过塑造这一形象,鲁迅先生生动再现了乡村社会解体、风俗败坏的现实,显露了其乡土写作风格的犀利透彻与真实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