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内容。在应用题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应用题中安排了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创设情境,引发思维1.教师接两种思路,把例1改编成两道都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作为准备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每箱卖多少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  相似文献   

2.
[案例]"连乘应用题"巩固练习: 学习"连乘应用题"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卖11元,一共可卖多少元?紧接着,教师在这道题后又增添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商店经理,你怎么卖?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结果得出以下若干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应用题”中的例1,是具有两解的两步应用题,现分别简介三种不同的教法并作简要的评析。例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教法A:1.复习连乘算式的计算及一般的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题目略)。2.出示例题,指导学生读题、审题。3.教师采用提问的方法,按“可以先求出什么,该怎样算,再求什么 ,该怎样算,应该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顺序,分别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教法B:1.复习:在下面题中补一个条件后再解答。(1)商店运来,每箱布鞋卖12…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一节连乘应用题的教学: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教者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再列式解答。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是先列式解答,再补画线段图,更多的学生是未画线段图,就直接解答了。看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线段图对他们的解题并没帮多少忙。  相似文献   

5.
汪丽萍 《江西教育》2001,(10):53-53
“连乘应用题”是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第五册第100页的内容,该课教学的一个片段为:师:同学们,前些天老师让大家到商店去调查不同型号热水瓶的单价,现在谁先来汇报一下调查结果学生积极举手生1:生边回答,师边板书5磅塑料外壳热水瓶的单价是11元,8磅塑料外壳热水瓶的单价是18元,5磅铁壳热水瓶的单价是21元,8磅铁壳热水瓶的单价是31元,5磅不锈钢外壳热水瓶的单价是35元,8磅不锈钢外壳热水瓶的单价是46元。师:其他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生2:我调查的除了他说到的以外,还有5磅花外壳的是22元,8磅花…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固然需要激发学生的灵感,但更需要教师有耐心,能抓住恰当的时机。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一经提出,如果“过早”地作出评价,就会扼杀学生创新的机会,达不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 曾听一位教师上“连乘应用题”一课,感受颇深,题目:“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两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连乘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八册第一单元《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中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第六册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册的连乘应用题与第六册的连乘应用题不同,其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复杂归一应用题的教学做好辅垫。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  相似文献   

8.
连乘、连除应用题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的重点 ,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如果从问题入手分析解题思路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尤其是中、差生 ,经常将连乘的三个数量在算式里的位置顺序搞乱 ,将连除的两个除数在算式里的位置弄颠倒 ,这说明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比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要难得多 ,因为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的方法是逆向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实践我们认为 ,教学这类题目 ,可以让学生先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 ,然后逐步过渡到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错误率。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 ,每箱…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材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对应用题的编排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编排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采用了“系列”编排的方式,从“复习”、“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等一系列栏目的设计上。为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的素材和方法,同时使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可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这是义务教材的优势之一。为了发挥教材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做好准备训练 1.补充条件,问题的练习。如教学第五册连乘两步的应用题例1之前,我出示了以下练习。① ____,5箱热水瓶多少元? ②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有12个,  相似文献   

10.
九义教材第六册新出现的两步应用题有连乘、连除应用题和归一、归总应用题,这是两步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学习简便算法打好基础.归一和归总应用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比较多、而且是进一步学习两步以上应用题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的重要基础.现教材在编排上与原教材相比较,突出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连乘两步应用题是六年制课本第六册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  相似文献   

12.
“应用题就是把含有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关系的实际问题用文字或语言叙述出来,并要求出未知数量的题目。”怎样使学生学会解答应用题是应用题教学的艺术所在。一、假设情境数学假设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像,是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思维策略。教学时,假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个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使学生较切实地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个问题。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后,对学生说:假如你是这个商店的老板,你打算怎么卖这些热水瓶…  相似文献   

13.
本节教学内容为连乘应用题(教材第99页例1),第1课时,新授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以后学习简便算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连乘应用题(教材第99页例1),第1课时,新授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汁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为以后学习简便算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应用题”一节,设置了五道例题,主要是连乘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例1)、连除应用题(例2),都是从所求问题出发,分别根据有关已知条件,寻求需知条件,探索两种不同的解题途径,这是两例的教学目的所在。通过两种解法的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另外,两种解法相互检验的教学要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应用题简析及教学沈长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应用题”一节,设置了五道例题,主要是连乘连除应用题,归一和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例1)、连除应用题(例2),都是从所求问题出发,分别根据有关已知条件,寻求需知条件...  相似文献   

17.
韦Fang 《陕西教育》2000,(2):32-32
连乘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与第六册连乘应用题形式不同,它是为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做好铺垫的。其特点是:单一量是不变的,未知量随着两个已知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列综合算式解答。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借助  相似文献   

18.
一、难点分散化。对于比较难学的内容提早作孕伏。如在教学第六册P99连乘应用题时,用两种方法综合解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探索连乘应用题两种解法教学片断沈长生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00页的例1,是一道具有两种解法的连乘应用题。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使学生学会探索不用的解题途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现将一段精彩的教学片断介绍如下。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基本训练题:1.根据...  相似文献   

20.
开放型应用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能促进学生从“怕学应用题”向“想学、会学应用题”转化。设计开放型应用题 ,可以从应用题的叙述、题型和问题入手。一、让应用题的叙述“活”起来教材中的应用题叙述一般过于平淡 ,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 ,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应用题时 ,有意拓展应用题的叙述内容和范围 ,赋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 ,不但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如 ,在教学“整数连乘应用题 :学校买来 5箱热水瓶 ,每箱 1 2个 ,每个 1 1元 ,一共要多少元 ?”时 ,我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