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阅读古书,困难不在语法,也不在字音,困难在词义,或说字义。简单地说,古今汉语语法相传相承处多,属于古汉语才有的特殊语法现象不多;掌握它需要功夫,但并不难。至于说读书不识字,谁都难免,但这是设在明处的“卡(儿)”,只要肯“降心诎志”,找一种有关字书也不费难。而词义就有所不同。这倒主要不在于生词僻义的难识难记,真有这  相似文献   

2.
二、注意词义的系统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观察、探究词义,也是学习并熟练掌握古汉语词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古汉语也是如此。古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义的引申形成的。无论词义多么丰富,它都往往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古汉语词的本义,而其他的义项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引申义。词的本义应该是这个词最初的原始意义,但是,应当看到:语言产生远远早于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古汉语词的本义是无从考知的。因此,讲“本义”这个概念时,值得注意的是:它指的是依靠古代文献作证的古汉语词的本义。在古代文献之前,一个词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是不能妄加猜测的。但是,由于汉字中有不少表意字,形声字当中也有表意的成份,所以,凭借汉字的字形,更加上古代文献的印证,我  相似文献   

4.
要理清多义词内部众义项之间的关系和这些义项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层次等,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本义。本义明确,千头万绪方可得以条理,众多的引申义才可以各就其位,各安其居。这一条已见上文。其次,同样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摆弄”那些义项了,看看它们怎样排队才会彼此相安无事,不至发生龃龉。这项工作决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从事的,而是有矩可蹈,有法可依的。大致说来,有几方面的常识要注意。 (1)词义的系列往往是多方向和多层次的。我们还是借用上文“朝”的引申系列来说明。“朝”由本义“早晨”到“朝  相似文献   

5.
一、为什么要研究词义活用研究词义活用应当放在应有的地位,这有如下理由:(一)动态词义是词义研究的对象关于动态词义,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央电大教材试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中有这样一段话:研究词义,不仅研究静态的词(词典里的词)在表意方面有哪些现象,词义和语音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而且要研究使用中的词,或者活动中的词的现象。活动中的词同多方面有关:首先它同语言里的别的部分有关系,它不是孤立的;其次它同使用它的双方(说者和听者)有关系,以至同使用的时间地点有关系。因此,研…  相似文献   

6.
宇宙万物在瞬息万变,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汉语词汇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其词义也同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不仅古今词义有所不同,在古代汉语里,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也是有所不同的。词义的演变,一般认为存在着三种情况:扩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从文字、训诂的角度,通过语言的实例对“贤”和“宠”两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证明了它们的古今差异:“贤”在古代侧重于人的能力方面,而不像现代主要指人的品德;“宠”在古代,尤其是上古(周秦汉)时代,意义是地位高贵,而不是受宠爱。  相似文献   

10.
有关词义引申的类型,目前古汉语界从具体意义联系角度进行归纳研究的尚嫌不够。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基础义与引申义的极性联系角度作一点探讨,并根据许嘉璐先生提出的同步引申之说写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李华平 《天中学刊》2010,25(1):91-93
从及物性的角度看,概念隐喻指的是参与者、过程、环境间的转换现象。概念隐喻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异现象,也是一种语义变化现象。古汉语中也存在着概念隐喻,隐喻式的表达引起了相应的词义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词汇隐喻、转喻和活用。  相似文献   

12.
<正>益《战国策·赵策》“少益耆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少(shǎo),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耆,通嗜,喜爱.”(见该书修订本第一册第126页)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注成:“少益:两个副词连用,稍微渐渐地.”(见该书上册第153页)对照上述二解,分歧唯在“益”上,而据文意,当以郭解为好.因为在“少益耆食”这一语言环境里,将“益”说成是表“更加”义,就使得“少”、“益”这两个如此不同的程度副词,同时都被用来修饰同一个动作行为,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相似文献   

13.
祭祀享奠这组词都有用物品供奉鬼神的意思。“祭”从甲骨文看,象手拿着一块血淋淋的肉。本义是杀牲供奉鬼神。供奉鬼神和“示”有关,《说文》“示,神事也。”故又加“示”成“祭”。《说文》“祭,祭祀也”。古人崇尚鬼神,相信人世的事是由上天、鬼神主宰的。认为鬼神能赏善罚恶,赐福降灾,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供奉鬼神的活动。向鬼神敬献各种物品,祈求保佑,其中最主要的是用杀牲来供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说文》在解释“血”字时说“祭所荐牲血也”。可见敬神是要杀牲的。另《谷梁传·垣公八年》注“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史记·淮阴候列传》“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血食”,指得到享祭,享祭鬼神要杀牲,所以说“血食”,由杀牲敬神引申为杀,这时,它的宾语既是供奉的对象,又是杀的对象。如:《礼记·月令》“鹰乃祭鸟”,孔颖  相似文献   

14.
联合式双音词是复音词的一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的词素联合构成的复音词。古汉语中的词汇大多是以单音节诃为主,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汉语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要解决创造新词的问题,而汉语的音节有限,为了避免增加同音词或词的义项,逐步由单音节词向复音节词发展。另外,复音词的运用,能增加文章的和谐美。《马氏文通》中谈到:“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待者,较单辞只字,其辞气稍觉浑厚。”联合式复音词是汉语最重要的构讨方式之一,有人统计,《论语》中这类词只占全部复音词的26.7%,《孟子》中占复音词的34.5%,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占到46.7%。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词义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准确地掌握联合式双音词的词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书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的帮助作用。 联合式双音词的词义大致可从四方面探讨。 一、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加构成双音词的词义。 构成联合式双音词的两个词素必须词义相近且互相补充,或词义相反,相辅相承,在句子中共同作某个句成份。 例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不以为我身世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三次到我的茅屋里访问我。 卑鄙:卑,地位低微;鄙,见识短浅。 ②下  相似文献   

15.
16.
古汉语词义引申从形式上看应有两种方式,即“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由此也能从其内部找出它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对于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原因、方式和机制,前修时贤多有论及。古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义引申方式——“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其引申过程为构成一个完整动作的几个不可缺少的分解义素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裂变而形成新的引申义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素有“丝绸之国”之称。古代文献中丝织品的名称繁丰,正确了解和掌握其含义,有助于学好古汉语中有关描写丝织品服饰的文章。帛:bó古代丝织物的总称,汉代又称为缯。绸:chóu 古代汉语的“绸”不当“绸缎”讲,本写作“紬”,现写为“绸”,是抽引粗茧线纺织而成的。缎:duàn 经线和纬线不连续相交而形成所谓浮线的丝织品。有花缎、素缎之分。  相似文献   

19.
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影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分析通常是从语法形式入手。但这种分析并非万能,所立规则与语言现象间也不无抵牾之处。以名词活用为普通动词(即不含使动、意动、下简称“名词动用”)为例:规则“凡名词相连,既非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则必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后跟代词则活用为动词”;“名词前后出现介宾结构则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20.
“辅车相依”这一成语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这是为大蒙所熟知的。对这一成语含义的由来,一般字典词书都作过解释。例如:甘肃师大中文系所编《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辅车相依: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相互依靠,比喻互相依存。”新版《辞海》虽未列此成语,但在“辅车”一词条下也作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