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孙国标 《物理教师》2006,27(11):37-38
“叫蝉”是一种用竹木制作的民间玩具,由鸣蝉(发音体)、细线和木棒构成(如图1所示).转动木棒,使细线带动鸣蝉做圆周运动,此时将会听到音调起伏变化的鸣叫声(类似蝉鸣).运用“叫蝉”作为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音调变化的规律,从而引出多普勒效应,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叫蝉”是一种用竹木制作的民间玩具,由鸣蝉(发音体)、细线和木棒构成(图1)。转动木棒,使细线带动鸣蝉做圆周运动,此时将会听到音调起伏变化的呜叫声(类似蝉鸣)。运用“叫蝉”作为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音调变化的规律,从而引出多普勒效应,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的实质。图1制作方法取一小竹筒,用烧红的细铁钉在竹筒的底部戳穿一小孔,让一细线穿孔系牢。再取一根筷子,在其粗端用刀刻一凹槽,在槽中熔入少许松香,细线的另一端套在凹槽中可以自由转动。用万能胶粘一对透明薄绢作为翅膀,稍加修饰便…  相似文献   

3.
一、续编故事,激发说的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也为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提供了素材。教师应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说话和写话。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在学生读懂古诗的前提下让学生续编故事。“牧童捉到呜蝉了吗?”学生对编故事很感兴趣。他们便津津乐道地说起来。有的说,牧童捉到了鸣蝉,他看到鸣蝉后悄悄地爬上树干,就捉住了鸣蝉;有的说牧童拿来一个打鱼的鱼网,一下子就把鸣蝉逮住了;  相似文献   

4.
教学清代诗人袁枚的诗《所见》,诗句内容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课末。我设计了一道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问题:牧童是怎样捉蝉的,他能捉到蝉吗?学生纷纷发言,交流了很多捉蝉的方法。之后我继续激发他们:“同学们想当诗人吗?(生:想。)今天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做诗的机会,看看你们像不像一个小诗人。  相似文献   

5.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知了,知了!”是谁叫得那么欢?当然是蝉了,它们的叫声非常响亮。  相似文献   

6.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7.
蝉鸣之谜     
炎夏的午后,人们总能听到不绝于耳的蝉鸣声。“知了,知了……”这是蝉躲在树枝上,扯破“嗓子”唱出的嘹亮歌声。蝉鸣开始时,是低沉的冬冬声,逐渐才变成洪亮的歌声。天气越闷热,蝉叫得越欢快,鸣的时间也越长。  相似文献   

8.
<正>一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蟪蛄不知春秋”。蟪蛄是夏蝉的别称。生命仅数天到数周的夏蝉,知春知秋太难了。蝉按从土里钻出来的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春蝉出土早,在古书上被称为聍母。最晚出土的叫寒蝉,过寒露才鸣,叫声哀婉而凄恻,“寒蝉凄切”“噤若寒蝉”等词句由此而来。蝉具有禅意,蝉是一种有智慧的生物,在长久黑暗中蛰伏,  相似文献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已逝童年生活的回忆.百草园中那些拟人化了的动植物,历历可见,声声如闻,充满着童真稚趣,为我们写童年生活回忆类作文提供了范例.一、用拟人法写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用“长吟”“低唱”“弹琴”这三个拟人写出了三种动物的呜叫.鸣蝉的叫声长,像是拉长了声音在吟诵诗句一般,故用“长吟”;“低唱”形容油蛉细小、孤独而又悦耳动听的呜叫,十分贴切;蟋蟀“唧唧瞿——唧唧瞿——”的叫声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们”字,写出了多个蟋蟀呜叫时发出的和声.  相似文献   

10.
天赐之声     
<正>深秋之际,听虫鸣不仅限于一种诗意的浪漫,也成了一种习惯。(开篇点明了作者对“听虫鸣”的喜爱,直抒胸臆。)虫鸣是秋的灵魂,离了虫鸣的秋便离了情,也离了某种意义上的梦。没有了“清风半夜鸣蝉”的呓语,少了“秋逼暗虫通夕响”的惆怅,那么秋便再也与“秋”这个字无缘。(此段极具韵味,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相似文献   

11.
在学“金蝉脱壳”这个成语的时候,有学生提出疑问:通常见到的蝉都是黑色的,为什么叫“金蝉”呢?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3.
此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掌握其规律,学会正确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提高线的造型能力。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在第十课《人的五官》中学习了“三停五眼”的基本比例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话题:“人的五官在笑、愁、怒、哭时变化一样吗?(不一样)它们的变化叫什么?(表情)教师及时抓住知识的连接点,重点强调:“表情有哪几种呢?它有什么变化规律和特征,这节课我们就学第十二课——绘画——生动的表情。”二、讲解规律,演示画法。1.学生表演,总结规律。在引出本课的题目后,我讲解了表情的定义,让学…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7面有个“做一做”栏目,缓冲装置的模拟实验.其中,实验一是用细线拴一重物,把重物托起一定的高度,自由释放,重物可以把细线拉断;实验二是在细线上拴一段橡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细线不会被拉断.设计者本想利用本实验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F合t=△p,即在动量的变化量一定时,延长作用时间,可减小作用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确保实验成功,实验一中提到“一定的高度”是多少?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二中细线就一定不会被拉断吗?就此问题,笔者作了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5.
笛缘     
说起我和笛子结缘,还得从那年观看“六一”文艺演出说起。节目中有一个笛子独奏,叫《春到湘江》。演奏者是位男生,只见他的手指在笛子上跳动,扣人心弦的笛声在指间流淌。那笛声好奇妙,时而像山间的清泉淙淙流淌,时而像长空的哨音响彻云霄,时而像秋天的鸣蝉如泣如诉。他手中的那支竹笛仿佛童话中的魔笛让我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6.
刘秋月 《职教论坛》2002,(18):39-40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当前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针对“点、线、面的投影”这一章内容作了创新教育的尝试。主要是简化理论,侧重应用。一、从简单形体入手,抽象出点、线的投影规律(一)形体上点的投影规律1.教师拿出长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画出长方体的三视图(如上图所示)。2.教师指着模型上的一个顶点(如点A),让学生在三视图上找到对应的三点投影。3.教师顺便讲解有关点的标记的规律。4.教师要求学生找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5.引导学生回答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是否适合于点?“长对正,高平齐”是很…  相似文献   

17.
音调(华东地区教材教案)安徽肥东张集中学陈孝荣,滕淑华教学目标让学生对音调有较具体的认识,能辨别高、低音,知道音调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了解弦乐器的音调与弦长、粗细、松紧的关系;常识性地了解超声与次声及其应用.重点与难点1.弦乐器的音调与弦长、粗细、松...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大气的压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值。课本已有几个演示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有些学生还是心存疑虑。因此,本人在上这一节课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证明大气的存在,比演示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a.实验器材。每组:砝码一盒(50g×10),蜡烛一支,10mL注射器一支,长约20cm细线一根。b.实验过程。①将细线系住注射器活塞的底部,将活塞推至注射器顶部,在细线上挂两个砝码,观察活塞是否向下运动?(运动)…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第4页的实验要让学生认识到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实验时是把一根摩擦后带电的玻棒(或胶棒)用细线拴在其中部并悬挂在支架上,再用另一根摩擦后的玻棒(或胶棒)去接近它。让学生观察两个带电物体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这样做存在几点缺陷:一是用细线把带电的玻棒(或胶棒)悬挂起来后它本身就已是摇摆不定,这时再作吸引或排斥的实验必定让学生难以信服;二是如果让悬挂起来的带电玻棒(或胶棒)…  相似文献   

20.
一、看似容易却艰辛蝉是北方极晋通的一种昆虫,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成语中有“蝉联”、“金蝉脱壳”、“噤若寒蝉”等,诗词中有“西陆蝉声唱”(骆宾王)、“临风听暮蝉”(王维)、“初闻征雁已无蝉”(李商隐)、“寒蝉凄切”(柳永)、“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