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鹏同学问:《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含作者对后生殷切期望之意,照例总该带点教训别人的口吻的。但这篇赠序读来却极为亲切,如话家常,这是为什么? 这跟作者不板着面孔说教,巧借自身经历启发,相机今昔对比诱导有关系。课文第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起笔先点作者“嗜学”,然“嗜学”与“家贫”相矛盾,从而引出求学的勤苦。虽有得书的艰难,但作者仍不懈怠,走送不逾期,得以“遍观群书”。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并且还要毕恭毕敬,但作者不以为意,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渴望与决心。求学投师时又有奔走受冻之苦,“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写出了跋涉的艰难。接着再写求学时衣食粗劣,生活艰苦。用作者自己粗朴衣食与同舍生玉食锦绣相对比,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这是作者学有所成的原因。它昭示人们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是可以克服的。课文第二段还进一步把自己的过去与太学生的今天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作者自我生命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心灵活动。为此,在写作中,作者要走进心灵的世界,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荡涤灵魂,升华自我。一、写心灵的人生感悟任何作品都有其灵魂的显现,而文章的灵魂正是作者对生活感悟的结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真挚友情的感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对纯真爱情的感悟……感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有了灵魂才能生动,才能动人心魄。例如:我边划边想:人生不也像划船吗?驾驭自己的人生小…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感悟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感悟能力呢 ?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 ?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一总结 ,与同行们商榷。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 ,通过联想和想象 ,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 ,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 ,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 ,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 ,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 (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三种方法描写了金字塔的外观宏伟和结构精巧的特点。让学生感悟和读出金字塔的特点,明白并学会运用作者的写法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所以在教学时这课时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的话和作者的感悟是重点段落,尤其是作者感悟一段紧承上文,含义深刻,理解这一段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感悟,突破重点。一、自主质疑,引发探究首先出示作者感悟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问题引导探究:1.什么是“不确定中的生活”?2.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二、指导探究,初步感悟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抓…  相似文献   

6.
[总体阅读思考] 一、这是一篇说明想象作用的说明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二、作者在说明想象作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了想象的产生、想象的特点及进行科学想象的条件,这与说明中心有什么关系? [阅读入门指津] 这篇文章属于阐明事理的科学说明文,比较难理解,下面先就课文中涉及到的几个名词术语作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7.
伏阙上书是南宋太学生表达自己政治呼声的行动之一,既包括集体行动,亦不乏个人行为。南宋初期,太学生伏阙上书表现出的崇高气节和挽狂澜于既倒的精神值得肯定。但自南宋中叶后,太学生因整体道德水平下降,他们发动的伏阙上书往往成为无理性的干政运动,逐渐失去了其前辈的进步性。南宋太学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我国古代学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伏阙上书活动进步性的蜕化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深度解读文本,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破解文本阅读中的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把握文本重点,感悟文本美点,一般做得比较好.而破解文本难点,历来是阅读教学中最薄弱的一项.阅读中的难点,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思想认识,是文中的"理趣".  相似文献   

9.
所谓"感悟",就是写作主体通过感知从生活中摄取材料,在与感情的同化中产生的一种相应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它渗透着作者的各种主观感受,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以及动机、需要、目的、信念等个体的心理倾向.在写作实践中,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操作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呢?  相似文献   

10.
《幼学纪事》是著名话剧表演家于是之的回忆性散文,编入了职高新教材第一册。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生活。然而,这又不是一篇单纯的忆旧之作。作者以精练的笔触,将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与豁达风趣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幽默的风格,在幽默的话语背后,流露出辛酸之情。全文分为四部分,作者以求学为轴心,向我们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辍学、边做事边求学的经历。幼年丧父、孤儿寡母,志学之年,学业中断,生活中包含着多少辛酸和血泪。然而,通篇文章的记叙却在自然、幽默的语调中进行,气氛缓和,作者甚至有些平铺直叙地…  相似文献   

11.
【总体阅读思考】阅读本文时,可围绕下面几个问题,逐步理解其内容。一、贯穿本文的一条红线是什么?它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论述的? 二、我们为什么要艰苦奋斗?而且要永远艰苦奋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准备如何艰苦奋斗。三、艰苦奋斗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在本论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阅读入门指津】一、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三段论式”议论文。它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催人奋进”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以正反材料为论据,围绕中心论点,系统阐明“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的深刻道理;第三部分,论证论点,得出我们将会在艰苦奋斗中“排除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具有体验感悟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新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的活动并有效地实施体验、感悟学习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 “语文课文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于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诚然,“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体验、感悟学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每教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13.
一、"体验历史"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中,在解读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和文章立意时,更强调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强调在感悟中寻求类似的经历、类似的情感.如果从教育整体观上来解读"体验"或许更为贴切.首先是感悟,要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其次是理解,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理解作者看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再次是表达,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最后是获得精神自由,体察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  相似文献   

14.
作家创作的奥秘在哪里?笔者认为,探索艺术沉思的有关规律,是揭示这一奥秘的突破口.那么,什么是艺术沉思呢?它是创作构思的重要心理机制,是作家在虚静和孤独状态下关于某种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即渗透着理解力的感悟和神思.本文重点研究艺术沉思的显著特征、条件与功能、理论依据及它与关注方式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我校林可济教授著《爱智篇———哲学学习探索4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是一本哲学论文的自选集。书中收入作者从1956~1998年发表于全国和省内学术刊物上的37篇哲学论文。它是作者40多年来对若干哲学问题学习与探索的部分成果,也是作者追求真理、热爱智慧思想历程的真实写照。在翻阅全书后,有以下几点看法。一、勇于探索,起点较高。在全书的37篇论文中,有3篇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时的试笔之作。作为一位正在读书的学生,作者能就中国哲学史和欧洲哲学史领域当时正在讨论的一些问题,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6.
好文章人人爱读。好文章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开发人的思维,给人以写作特色和语言表达的艺术美。读好文章是一种享受。好文章因何而来?笔者认为,一篇成功的文章源于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感悟和感动;源于作者的求实与创新精神。求实与创新.是每一位写作者.尤其是广大中学生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怎样去启悟呢 ?  1.领悟。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通常的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听讲和观察等学习活动中,领受到某种启发进而领会出其中的含义、意蕴或旨趣。   2.感悟。这是语文启悟教育的重头戏。主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生、感悟生命,即在深刻的感动、感受和感慨中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人生的最高旨趣在于获得人生的智慧。语文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3.体悟。就是从切身经历和体验中悟出人生意义。   4.参悟。一是参与其悟,参与作者的悟,作者通过作品而表达出的人生之悟。二是参考之悟,…  相似文献   

18.
感悟一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出现在新大纲、义教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见端倪,而且还日益显著而深远。但是新大纲、义教课标仅提概念,未作详说,本文顺着新大纲、义教课标的思路据以推断、演绎出它们的应有之义。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区别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客体呈现的确定性有限性与主体认知的不确定性无限性相结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19.
陈建波 《考试周刊》2013,(45):135-136
有关思想方面的教学一直是历史教学难点之一。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精神文化的内涵,又要引领学生进行再生成,感悟历史、思考当今。如何才能化解课堂时间的紧迫与思想文化的高度、抽象之间的矛盾?在听完依据"板块三串式"课堂设计而开设的公开课———《引领时代的思考》,作者有不少感悟。作者就关于"板块三串式"结构下的小组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谈谈感悟。  相似文献   

20.
汉服是什么?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它之前存在过吗?汉服就是汉朝的服饰吗?这是本文作者试着探讨的问题,同时汉服运动愈来愈呈现可喜的趋势,复兴汉服,不仅是致敬传统,更是丰富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