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清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王力的《古代汉语》将“此去经年”注释为“这一走,一年年下去了”。另外,成语“经年累月”中的“经年”也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二、作者当时因为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开封)去各地漂泊。这首词描写了他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  相似文献   

2.
论文试图从“历史叙事”的重构角度对五十多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十七年文学”研究进行一次清理,检讨在“重构”这一段“历史叙事”——作为文学史的“十七年文学”研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重构”所指向的“十七年文学”的“过去”与“未来”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李健 《历史学习》2006,(10):30-30
人教社2003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讲到了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学生问起“中”指的是什么。在此笔者简单介绍中共会议上的“届”和“中”。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通过新的党章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在此之前,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不定期的。一大至六大都是相隔一年或不到一年召开。七大由于国共两党的内战和抗日战争的影响,直到1945年才召开,与六大相隔17年。八大之后,由于政治运动等  相似文献   

4.
翻开近年来的报刊杂志,两个发音相仿,字形有异的词汇“买单”和“埋单”会不时地闯入读者的眼睛。仔细分析这两个词,不难发现,它们的意思、用法是一样的,把它们互相替换,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先看几个例子:1随着两个人关系进入平稳期,李先生的担心也多起来了,原因很简单:90%以上的约会都是李先生买单。(《光明日报》,2002年6月)2为何有人“点菜”,无人“埋单”。(《北京青年报》2002年6月)3台商认为,“在商言商”,要“西进”还是“南向”应由台商自己决定,他们绝不会不计代价地为当局“政治买单”。(《光明日报》,2002年6月)4这类赔偿,实…  相似文献   

5.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我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三个法宝”,建党八十年之际,江泽民又开创性地总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通过“三个法宝”和“三个代表”的比较,说明二具有同质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7.
“科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三伏”即为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节,这是广大老百姓都知道的事实。如何“数九”和“数伏”?  相似文献   

8.
《竹书纪年》一书曾两次记载了“龙门赤河”现象。一曰:“晋昭公元年(前531),河水赤于龙门三里。”一曰:“梁惠成王四年(前366),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河水注》对此曾予引述。除此之外,《通鉴外纪》也有“周定王十二年(前457,晋出公十八年),晋河水赤三日”的记载。那么“龙门赤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古代许多史籍都十分重视各种自然灾异现象的记载,《竹书纪年》中亦随处可见。例如“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华。”“定公六年,汉不见于天。”“定公十八年,青虹现。”“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惠成王七年,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  相似文献   

9.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历史语料中考察了时间词“今月”的出现情况,认为最早出现于汉代,并且初步分析了“本月”代替“今月”的原因。此外,现代汉语中“这个月”与古代汉语“今月”相对应,但“今年”“今日”却没有“这个年”“这个日”的对应说法。笔者从该现象出发详细比较了“年、月、日”的不同用法,认为因三者具有不同的词性,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傻帽(shǎm o)”这个富有形象色彩的口语化的词经常出现于当代人们的交际中。可它的写法却比较混乱,“傻帽”与“傻冒”并存并用。出于职业的敏感,笔者就这个问题询问过大学毕业的教师,调查过大一学生,结果答案纷呈。我们查阅了有关的词典和参考书。《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本,2002年增补本)只收“傻帽”,解释为:“<方>形容人傻,没见过世面。也指这样的人。”同样,《中华词典》(李云江等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当代汉语新词词典》(曲伟主…  相似文献   

12.
"哇"和"哇噻"     
普通话里“哇”只作象声词(哇哇直叫)和语气词(你好哇!),但是不能独立成句。香港粤语里,“哇!”却常常独立成句。这些年来,时不时听到北京年轻人说:“哇!太棒了!”“哇!东西又好又便宜”。看来,粤语“哇!”的融入是对普通话表达方式的补充和丰富。可是,我们时不时听到北京年轻人也说“哇噻!”2004年春节晚会的小品节目里有位女演员在电视屏幕上竟连呼三声“哇噻!”他们误以为“哇噻”就是“哇”,表示惊奇、惊叹。这是很不妥当的。“哇噻”是台湾闽南话骂人的粗话,相当于普通话“我c o”的意思。闽南话里,“哇”表示“我”,“噻”表示使用的…  相似文献   

13.
“传播”一词见于隋文帝(公元581-599年)的诏书中,唐宋时期沿用未绝,明清小说中使用渐多,已由原来的皇帝诏书用语变为群众的口头用语。用“传播”意译英语的“communication”,始于1944年台湾李茂政先生的教学和研究;“传播学”及“大众传播”等概念传入内地,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communication的动词形式是Communi-cate,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即“共同”。“communication”既有双向的“交流、沟通、交换、交通、通讯”等义项,也有单向的“传递、传送、传、传达”等义项,传播学的创立者也未必不是使用单向的义项。“传”来源于“转”,传递就是转移;“播”即“散布”。“传播”与“播传”曾经并用。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长期奉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不仅拒绝承认新中国,还与逃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并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但随着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和美国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被迫调整其对外战略,其中一个重大步骤就是于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在此基础上,经过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可见,“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两者的时间和标志不同。“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开始于1971年。这一年发生了中美关系史上的…  相似文献   

15.
“阴凉”与“荫凉”形相似,音相近(前者读yīnliáng,后者读yìnliáng)。在实际运用时,人们很容易混淆,尤其容易把“阴凉”误写成“荫凉”。现摘取几例:①此岛本荒凉,经树木慢慢滋生方得以有生态改善,有雨水、有荫凉及各种植物,气候适宜,生态平衡,人们乐居其间。(《房高不要超过树高》,人民日报,2002年4月16日)②从初夏的阳光下走进廊桥,顿觉一片荫凉之感。(《拣瓷》,人民日报,2002年5月4日)③它送给我荫凉一片;……(《小伞》,光明日报,2002年5月15日)④保健品吆喝“高科技”,普通的饮料也要借“高科技”的荫凉。(《“高科技”品牌要珍惜》…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截至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调查还显示,农学类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78.38%。曾经被打入“冷宫”的农学专业竟然力压计算机、管理等热门专业,一跃成为了就业的“大户”,这可是跌破了不少人的眼镜。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全国所有省市都将实行各种形式的“3+X”的高考模式 ,“X”科目怎样复习 ,怎样考 ,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学生及家长 ,特别是 2 0 0 2年准备实施“3+X”高考模式的省市的教师和学生的议论焦点。江苏省和其它少数几个省在前两年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 )率先实施了“3+X”高考模式。“X”科目的试卷大家都已看到。本人作为经历过两次“X”科目考试的生物学教师 ,现联系“X”科目试卷中有关生物学试题 ,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1 不能只重视试卷形式 ,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X”科目考试 (综合能力测试 )测试的是学生的能力水平 ,…  相似文献   

18.
“伤痕文学”的产生是“文革”结束后带来的一场知识分子的众神狂欢,他们企图在对“文革”历史政治资源的批判中回归“五四”,再建知识者的启蒙命题。但是,事与愿违,他们身上无法逃离的历史无意识积淀蔓延于他们的周身。与其回归“五四”,不如说与“十七年”更为靠近。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柳宗元的诗作《渔翁》,其三四句为“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欸乃”注为“ǎi nǎi,摇橹声”。过去“乃”字的读音常被人忽略,词典注音也不统一。我们的看法是应读“ǎi”,依据如下。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新华字典》(2004年版)都收“欸乃”词条,并注音为ǎi nǎi。《辞海》收词而未注音,在“乃”字条目下只收nǎi一个读音。古汉语学习的权威词典《辞源》却有一个不小的疏忽:“乃”字只收一个读音,而“欸乃”词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另一种说法是,日本人长得个矮,所以称“倭”。《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录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赐印给倭国。这是中国史书对日本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中元二年(公元57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当时的日本尚属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并无国名。其国王遣使入汉,愿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