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区时的换算是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上册的新内容,也是当前教学和高考复习中的一个难点。下面就区时的换算略举两例,试作说明。区时,就是每一个时区的标准时。时区是根据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即1小时自转15°的原理而划分的。国际上规定以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为标准经线,以西经7.5°至东经7.5°(经度间隔15°)划为中时区,又称零时区。然后从中时区的边界分别向东、同西每隔经度15°划为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同一个时区里用同样时刻,相邻的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国  相似文献   

2.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实际上涉及到地球自转的方向问题,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由于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这一课的重点是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而这个探究活动必须在学生建立相对运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地球自转、相对运动这些问题都比较抽象,教师教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搞满堂灌,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模棱两可。另外,现在科普类书籍琳琅满目,学生要获得表面性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理解科学概念的获得过程,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得到和谐发展,即让探究活动为建构概念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学习时区图,从时区图中进一步认识谁先迎来黎明的时差关系,为此我做了下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认知 理解 :世界的时区 ;运用 :区时与区时差 ;“北京时间”的由来和使用。(二 )基本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在“时区和日界线图”上 ,根据两地所在时区推算区时。(三 )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二、教学重点 :区时与区时差、区时计算。三、教学难点 :区时计算。四、教学用具 :《世界政区图》、地球仪、自制时区牌、自制表盘、远红外指图器、大背投。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六、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 ,还记得上学期第一章的内容吗 ?我们从…  相似文献   

4.
陈校垣 《地理教育》2015,(Z1):83-84
一、建立空间概念,细化区域定位从高考评卷情况来看,许多学生由于空间定位能力差,具体区域判断失误,从而出现"有力用不上"的尴尬局面。正因如此,在以区域地理为主线的二轮专题复习中应加强对空间分布的熟悉程度:特别关注世界政区图,熟记"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重点地区"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地图上的经纬度范围。常用方法有:根据经纬度准确定位,这要求掌握重要的经纬线经过的区域,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线、北纬60°线和0°经线、90°E、120°E、150°  相似文献   

5.
基多赤道纪念碑□王积民/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在地球仪或地图上,人们常常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地球的中腰有一条红线,标着纬度0°,这就是赤道。赤道长约4万多千米,确切地说是40076千米,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圆圈。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相似文献   

6.
有关地球光照图的试题 ,是初高中地理知识结合、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常见题目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但课本中并无这样的例题。现就地球光照图中常见的侧视图和极地图 ,列举一些题型 ,供大家参考。一、地球侧视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光照图 ,一般北极在上 ,南极在下 ,赤道为一直线居中 ,地轴可竖直 ,可倾斜 ,晨昏线可为直线 ,也可为弧线 ,光照多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为主。1 昼半球在纵切面上的投影 :判断的依据就是下图 ,赤道处的昼长为 1 2小时 ,而赤道不管哪一天永远昼夜平分各为 1 2小时 ,所以赤道处的白昼全都投影到了纵切面之上 …  相似文献   

7.
初中地理中“时区和日界线”一节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老师不易讲清楚,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笔者在讲授师专地理系的地球概论这门课时,也遇到了这一难题。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推敲,对初一地理中“时区和日界线”一节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广大地理同仁参考。 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初中学生难于掌握“时区和日界线”一节的内容的原因有五个:  相似文献   

8.
一、光照图的类型有关地球的光照图,是初高中地理知识结合、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常见的图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现以常见的地球光照图中俯视图、侧视图和变视图的解题方法介绍如下:1.地球光照俯视图极地投影图中心为极点,外圈为赤道,分南半球投影图和北半球投影图(如下所示)。每种光照情况以晨昏线分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所视的区域为一个  相似文献   

9.
有趣的时间     
潘诒红 《地理教育》2011,(7):126-126
拥有时区最多的国家:俄罗斯东西横跨亚洲和欧洲,领土从26°E一直向东越过180°直到170°W。但国际日界线并不和180°重合,在经过俄罗斯东部时向东折向白令海峡,从而避免俄罗斯一个国家存在两个日期。俄罗斯跨了从东2区向东到东12区共11个时区。从2010年3月28日起,该国的时区总数被人为减少至9个。但即使是这样,俄罗斯也是世界上横跨时区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哪里多雨     
地球表面的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全球降水量分布大体上是从赤道向两极减少的。赤道地区有广阔的海洋,陆地上又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气温高,蒸发强烈,大气中水分含量充足,对流上升运动旺盛。因此,这一地区成为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在南纬约15°~30°、北纬约15°~30°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云雨很难形成,年降水量很少。地球上的沙漠多数都分布在这个地带。南纬30°再往南,北纬30°再往北,属于温带气候,降水又增多,成了地球上两个第二多雨带。两极地区温度低,水汽少,降水量明显减少,而且主要是降雪,看来,极地也是地球上的少雨地带。  相似文献   

11.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两者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交角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图:  相似文献   

12.
陈华静 《山东教育》2000,(17):51-51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挂图、课本附图和教学用的地图册,既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必须的直观教具,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常用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识图和用图能力的培养。 一、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图是用平面来表示立体空间的。要用好地图,首先就要在地图上建立空间概念,这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鉴于初中学生想像力差,缺乏空间概念,教师应多用地图模型,依靠直观方法进行教学,并加强指导学生进行地图模型与地图的观察对比。如用地球仪和世界地…  相似文献   

13.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平行的太阳光线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了昼夜半球,这就是日照图.日照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一是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即通过地心.  相似文献   

14.
一、动手制作,培养兴趣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浓厚的地理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巧动口。在教学地球总论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搞地球模型的制作。课前每人准备一个小皮球,彩色粉笔,电灯泡及灯座。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地球仪上的标记,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明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南北纬30”的纬线(30°N、30°S),南北纬60°的纬线(60°N、60°S),南北纬90°的纬线(90°N、90°S)。再标明重要的经线(如0°经线, 20°W、160°E、180°W、180°E)。然后, 结合教材弄清这些线、圈的地理意义。同时,再用自带的灯泡当作太阳,教室的任意一颗灯泡当作北极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各自反复演示:地球的公转及自转,地球上昼夜的形成,极昼极夜的形成,四季的更替。还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并且一边演示一边复述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有一学生高兴地说;原来地球总论部分学起来这么简单。不需教者多费口舌,学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并从中找到了地理课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邵侃 《甘肃教育》2009,(16):46-46
一、激发兴趣——体验地理知识的奇妙 如在学习“时区的界限”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妹妹变姐姐”的故事:有个孕妇,在一艘轮船上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结果在日期的计算上,妹妹却比姐姐大了一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用这一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我便开始讲授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定义——国际上人为地把180°经线规定为地球上的日期界限,然后。使学生明白国际上确定日期变更线的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  相似文献   

16.
一、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1.夯实基础知识,突出知识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分析经线和纬线特点时,要充分利用“地球形状和大小图”,结合地球仪演示分析地球形状对经线、纬线特点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研究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时,要充分利用“纬线和纬度图”、“经线和经度图”、“经度的变化图”、“纬度的变化图”进行分析。在进行球面距离、纬线长度、地球自转线速度等的计算时,要利用“纬度度量图”、“经度度量图”,使学生直观了解经度、纬度在立体图上的表示方法等,强化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来理解地理问题、掌握地理知识是地理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挖掘学生潜能和做好学法指导的角度对地理中的知识难点进行换位思考和研究,略有创意,希望得到同行的认可。一、时区的划分及其依据全球时区的划分是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依据的。国际上规定:①每隔15°经度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②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西各跨7.5°经度,合计15°定为中时区(也叫零时区)。③以中时区为起…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校学生所使用的高一地理教材之一的《地理地图册》(上册)第11页左上角有一幅图是“假设地球不自转时的环流”(图1),笔者认为,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的环流形式绝不是如图1所示的南北两极与赤道间的单圈环流。  相似文献   

19.
一、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实际上是一个球面上的大圆。2.晨昏线所在的平面总是与太阳光线垂直,且过地心。3.晨昏线总是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即昼半球和夜半球。4.赤道总被晨昏线等分成两部分,所以赤道上总是昼夜等分。5.春分和秋分时晨昏线过南北极点,且平分所有纬线,全球昼夜等分。6.夏至和冬至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夏至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南极圈以内为极昼。7.在一天当中,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的视运动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由东向西扫过地球。8.一年当中,随着地球的公转,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地轴之间保持0°—23°26′的夹角来回摆动。其中夏至和冬至,晨昏线所在平面与经线圈平面之间夹角最大,达23°26′。春分和秋分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地轴之间的夹角为0°。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克服采用地方时而造成的不同经度地方在时间上的混乱,统一时间标准,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上,与会国家创立了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的标准时间制度:规定每隔经度15°,划为一个时区,把全球按经度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但是,这是一种理论上的标准时制度。它仅因经度而不同,完全不考虑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政治疆域,因而只适用于航海。而在实际上,不论是时区的划分或者是标准时的采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