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祖涛 《教育与职业》2007,(33):138-139
康德“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的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继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之后最伟大的伦理学著作。该著作系统论述了绝对命令的思想。绝对命令使康德在伦理学领域发动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即把伦理学由他律转变为自律。自杀问题便是康德对其以绝对命令为基础的自律伦理学的感性检验。  相似文献   

4.
任丑 《教育学报》2007,3(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5.
任丑 《学科教育》2007,(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其批判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分自然与自由的基础上,康德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属于自由的领域,自律是道德教育的惟一法则,而"人是目的"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指向,与此相应,在道德教育中应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康德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尊重人的理念对人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绝对”概念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核心位置,它的外在表现“绝对命令”是康德无可批判的真理产物,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康德的道德哲学,绝对命令产生的绝对道德同样无可批判。在当今多元文化盛行的社会意识背景之下,加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如果能从其本体论角度引中出一条普世的道德规律,对于加强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德伦理学思想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对人的意志来说,是一种"绝对命令"。康德的道德学说提出了人道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反封建主义的要求。在康德那里,个人具有完美的品质和绝对的价值,个人有自己的尊严,不能被别人用来作为实现公共福利计划的手段。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三条先验道德法则之中。同时,自由概念是道德律不可缺少的条件,康德的三条道德法则都以意志自由为前提和基础,这些原则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践理性优先"的思想,把康德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向了道德领域。康德把道德存在的根据、道德律令的产生和执行以及道德最高理想的实现都归纳为人的理性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教育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方式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教育因此背离了人及道德。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而且为教育等所有关涉人的精神成长的条件提出了绝对要求。道德教化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道德教化就是通过理性存在者本身的道德生活而实现人之为人的目的——成就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赵晓楠 《中国教师》2009,(Z1):488-489
本文用康德的三条道德命令: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来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当今社会的要求下,如何发挥其真正效用这一问题。认为高中教学要认清学生的自我特点,本着学生为主,最终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与康德的三条道德命令有着相同的道理。并希望能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做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2.
"意志自律"是认识和理解康德道德教育目的思想的精髓.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理性主体实践理性自立法与自守法的道德意向与实践能力,它与人的道德建构密切关联.因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所依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源泉.由此,康德认为,促使受教育者从"意志他律"走向"意志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判断受教育者德性提升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走向"意志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要将普遍性、形式化的先验道德律令而非质料性的偏好原则作为受教育者意志的规定根据,由此唤醒受教育者内心之中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继而在祛除经验性关切的基础上,彰显受教育者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建构了他的道德王国,提出了道德命令。并且,论证了道德命令的可能性。他认为处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人,由于具备了自由和理性,因此能够排除经验因素而获得道德价值。本文以自由和理性为切入点,试图分析康德的道德命令对于人如何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的建构论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康德道德原则中的自律.他把绝对命令的自然法公式作为绝对命令程序,建构出康德的道德原则,使它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实践.建构的过程是反思的平衡,它被运用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正义两原则的形成就是建构主义方法的运用.原初状态使正义原则逻辑上无矛盾,反思的平衡又确保了它的意愿上的无矛盾.原初契约的前提条件——无知之幕保证了正义原则理性选择的自律性,是对康德的自律原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但对于什么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这一问题人们的表述却笼统而模糊,而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正是衡量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根本依据.从道德教育目标与学校道德有效性关系出发,寻找我国道德教育目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道德哲学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康德强调,唯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应将义务推向道德动机的至上地位;道德教育要逐渐使人由他律升华为自律,以摆脱自然因果律的辖制而实现真正的自由,自我立法又自我遵从的自律原则是道德的唯一原则;康德围绕义务、自律范畴阐发的道德观,为当前良好道德动机的培育、道德规范制定的主体参与及自律坚持注入了源泉和动力,充实了道德教育的内核。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改善当前形式化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是开解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及实践理性批判中,关于意志的设定是理解绝对命令及其自由观的基础。理性向意志发布绝对命令,意志从而获得自由,绝对命令是人认识到自由并走向自由的桥梁。自由是意志固有的性质,但意志也受自然因果性的影响。当意志获得对自然因果性的独立性以及超越自然因果性之时,就达到了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18.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康德和内格尔反对休谟等人将情感或欲望作为道德的基础,试图为道德动机寻找建立在客观理性基础之上的依据,康德以自由的形而上学观念为先验前提,认为出于自由的绝对命令是我们需要无条件遵循的普遍客观法则,也是我们道德动机得以产生的根源。而内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主义道路,从主观理由与客观理由两个角度,论证了主观视角下审慎理由的无时间性特征以及客观视角下个人立场向非个人立场的转换。内格尔对于建立在客观理由基础上的道德动机与道德效力的推衍性问题虽然仍存争议,但是其对于道德动机结构的可能性证明仍然为我们在伦理学上研究利他主义行为提供了一条进路。  相似文献   

20.
<正>道德黄金律也被称为道德的黄金法则,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被学界广大学者所认同,是被普遍遵循的道德原则。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通过阐释定言命令"质料公式",对道德黄金律进行了自己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试图通过解读康德定言命令公式,进一步探讨道德黄金律的本质内涵,深化对道德黄金律的认识,为学界提供理论参考。一、康德定言命令"质料公式"与道德黄金律的内涵1.康德定言命令"质料公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