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寄宿制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孤独感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寄宿制学校四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孤独感的现状与特征。方法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绵阳市2所寄宿制学校四年级学生共16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寄宿制四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2.四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总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3.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均与孤独感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孤独感与合群自我意识总分均存在较高的负相关。结论对寄宿制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其对"合群"的认识与体会,从而减少孤独体验,为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中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应对策略。方法:用UCLA孤独量表对宁波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同时结合个别访谈。结果: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上网频次四因素对高中生孤独感的主效应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但女生的孤独感水平高于男生。四因素各阶交互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随着年级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水平的差距扩大。结论:男女生孤独感有随年级升高而差距加大的趋势;高二时候学生的孤独感水平略高;是否独生子女对孤独感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UCLA孤独感量表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孤独感普遍存在,半数的个体时常感到孤独,约十分之一的个体长期感到孤独并且难以排遣。工作、人际、经济压力和社会支持度是影响孤独感的主因,也应成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小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403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男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小学生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低年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显著低于高年级学生,男生显著低子女生;(3)小学生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都进入了孤独感的回归方程,且对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学院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孤独感的年级差异,分析各年级学生在应对负性情绪与孤独感时的不同之处.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孤独感量表(UCLA)对410名在校的医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个案访谈同时进行.结果:1.大三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其他年级(P0.01),大一学生的负性情绪量表分最低(P0.01);2.大四学生的孤独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1).结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孤独感和负性情绪存在差异,大三学生更易感到孤独,他们有较多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和探讨初中学生孤独感现状,采用中学生孤独感量表方法,对川渝两地28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与城镇初中在孤独感的“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P<0.05)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P<0.01)2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初中学生在“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在各维度上均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因此,认为改善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保持亲子关系的完整、强化心理疏导、关注关键期教育,有助于降低或减少初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马氏量表和孤独量表,对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比乡村低,男生比女生高;(2)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乡村学生高于城市;(3)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福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现状及关系.方法:对三所学校266名学生随机抽样,采用UCLA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人际信任、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高的孤独感.孤独感不存在年级、性别差异,但存在校际差异,福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师大学生.③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均比大二大三学生优越.大二大三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④师大学生相对于医大和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积极.⑤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孤独感和其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结论:人际信任、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不具有预测性;积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初中生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体验是否与该阶段孤独感水平有关,进而讨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随机选取378名初中学生,采用孤独感量表(UCLA)、自尊量表(SES)以及特质焦虑量表(STAI)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生焦虑与孤独感、自尊两者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r=0.616,r=-0.548),自尊与孤独感呈极显著负相关(r=-0.543);自尊在焦虑与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良好,说明初中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会对其焦虑水平有正面的影响,而自尊的获得可以部分缓解其焦虑。  相似文献   

10.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以19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以及年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并不高;(2)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变量上主效应并不显著,但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之闻有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在孤独感的体验上较之大一学生更强烈些。  相似文献   

11.
吉安亚 《考试周刊》2014,(74):165-166
作者分析了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水平的现状及关系,旨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具体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41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孤独感进行调查,得知: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不同年级存在差异;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处于中等孤独水平,不同年级存在差异;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孤独感体验越少;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低,孤独感越强烈。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和孤独感问卷。结果①性别对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感体验和孤独总分有影响;②生源地对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孤独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无影响;③不同年级在社交能力评价、孤独感体验、人际关系评价和孤独总分上有差异;(岔孤独感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主、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预测效用。结论: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来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马氏量表和孤独量表,对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比乡村低,男生比女生高;(2)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乡村学生高于城市;(3)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孤独感这一领域。有关调查显示:在991名大学生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随着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孤独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如今正在象牙塔里享受青春时光的大学生们,孤独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专业调查机构的调查问卷以及调查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以及孤独感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也提出一些对于心理干预的建议,旨在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当前中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中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关系,本文采用UCLA孤独量表、学校满意度量表对川渝地区的11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有过半的中学生正在经受中等以上程度的孤独的痛苦;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性别差异不显著;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的年级差异显著;高孤独感的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显著低于低孤独感的中学生;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跟其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我们以社会支持评定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为工具,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是否是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的各个项目和孤独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农村小学儿童不存在明显的孤独感,是否是留守儿童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主观支持项目上,性别差异显著,在客观支持上,年级差异显著;在留守儿童中,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年级差异显著;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提高留守儿童对主观支持的感知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改善其孤独感状况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及其与恋爱、性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孤独心理问题干预提供有效的支撑.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恋爱、性行为调查表对四川、重庆两地70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61.37%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或严重的孤独感;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生源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01);在是否有过性经历上有显著性差异,且有过性经历的大学生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性经历的大学生(p<0.05).结论 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体验,且与大学生的恋爱状态、性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从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性爱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在青少年时期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孤独.孤独感水平偏高,已经严重影响到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了解青少年孤独感的总体水平及在性别、年级、恋爱状况、健康状况等个体因素上的差异,制定科学的发展性的团体辅导方案,对于避免即将到来的青年时期的孤独感达到顶峰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探讨高职一年级学生自尊与孤独之间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对350名高职一年级学生的自尊和孤独进行调查;结果高职一年级学生感情孤独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且男生感情孤独得分高于女生;高职一年级学生自尊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且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其他方面差异均不显著。高职一年级学生自尊与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引导、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