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相似文献   

2.
目录学对象决定目录学内容,“目录学对象问题是研究目录学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所以,在目录学对象尚无定论之前,目录学界不会停止对它的研究。本文想就目录学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活动问题作出综述。一、简略的回顾及诸说浅析历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目录学界对目录学对象问题时有研究。尤其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约1959——1964年),有关的学术论文出现不少,北大、武大图书馆学系还特就此问题召开过讨论会。“文革”期间,学术研究的停滞使得目录学对象的研究趋于零。而自1980年至今,研究目录学对象的气氛又渐浓起来。曾先后出现目录学成象的“图书说”、“目录说”、“图书与目录  相似文献   

3.
关于目录学,我国现代目录学家刘咸炘先生曾经指出,“古之为此者,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西方所谓批评学者相当。”“目录学者,所以明书之体性为其历史者也。”强调目录学必须“具批评之能”,“正伪补脱”,“定体达例”,进而才能“为读书门径”。无疑,这是一种很有见地的目录学观。此中国目录学所以优于西方目录学之所在,亦目录学作为独立的文献学科之使命所在也。  相似文献   

4.
孙墨 《图书馆》2022,(8):7-12
近代以降,许多中国传统学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及学科价值受“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而衰微严重。古典目录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中第一要紧事”,学科价值被忽视、贬斥极深。在“黜经重史”的风气下,古典目录学的传统学术考辨特点与史学治学方法及学术目的交叉相关,导致古典目录学的独特学术价值随着自身研究畛域界限的模糊而被渐渐忽略。文章通过将史学与对古典目录学易混淆的学科思想范式、研究方法与学术目的进行比较析辨,旨在呈现两者的会通与迥异,从而在学科认知上突显古典目录学在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表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彰显古典目录学的独特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与余嘉锡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伟涛 《图书馆》2004,(3):103-104,106
章学诚是我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者,其目录学核心思想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余嘉锡继承和发展了章学诚这一目录学思想,文章从目录学思想、类例理论、编目方法和看待书目情报职能几个方面对章学诚和余嘉锡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对“2l世纪中国目录学研究的基本特征”问题,作了一次专门的回顾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抗战中殉国的姚名达是我国现代著名目录学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目录学的研究,著述颇丰,计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目录学年表》等。姚名达的上述著作,对当时与后世的目录学有着重要影响。关于这一点,乔好勤同志曾指出,在同时代的同类著作中,“影响较大,成就卓著者当推姚名达《目录学》(1933)和《中国目录学史》(1936)等”姚名达于1928年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等研究目录学。他不但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目录学理论、中国目录学史和目录学史上杰出的目录学家及重要书目著作,而且十分注重现代目录学的研究。“他研究了分类法、编目法、标题法、检字法,倡导卡片目录的应用和标题目录的试验等等。对于西方目录学理  相似文献   

9.
《校雠通义通解》是王重民教授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力作之一 ,此书不仅为“图书目录工作者和学习古典目录学的人提供一部通解式的读本” ,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目录学史上某些重要人物和有代表性的目录学专著 ,其中主要对章学诚和《校雠通义》的评价 ,以及对我国古代目录学史发展的认识。参考文献 2 0。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的许多目录学著作,对于“目录”一词的解释,大体都认为:“目”,是指篇目,“录”是指叙录,篇目和叙录合起来组成“目录”一词,如: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何谓目录?目指篇目.录而合篇目及叙言之也”(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页). 王重民《普通目录学》:“目是篇目,指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是叙录,即书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1.
研究视角的转换与研究材料的拓展,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目录结构既是一个书目检索系统,也与文化意义的表达和人伦价值的证成相关。作为检索系统,其语义化和语用化取向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语法化的文献组织模式,对于纠谬西方式的理性偏正和理性滥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意义的表达上,基于古籍收集、整理和利用的古代目录学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与理解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只要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就必然要认可古代目录学的现实意义;在人伦价值层面上,古代目录学另有超越旨趣。书目提供的文献规整性的小序直接对应于社会人伦之大序,由此形成的理想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批判意义。对这三个方面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将构成中国古代目录学之当代研究的必由进路。而材料的拓展,尤其是对出土简帛材料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必将改变基于传世材料的以文献证文献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柯平 《图书馆杂志》2005,24(3):5-11,4
文章概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录学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代目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提出中国目录学应当积极地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立包括文献目录学、信息目录学和知识目录学在内的新体系。文章还讨论了21世纪目录学的发展转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录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非常重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直接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要想取得迥别前人的结论,首先应考虑如何在研究方法上突破前人.在分析权威方法利与弊的基础上,从个性化研究方法的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比较方法的介入等具体层面讨论了目录学史研究方法的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目录学的失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古典目录学和当代目录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当代目录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当代目录学研究应沿着学科自身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20世纪中国目录学的公共应用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世纪近现代图书馆的诞生,中国传统目录学的学科体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方面与社会文化转型相适应,突出了文化构建的“公共性质”目标,全面服务于公众收藏、整理、传播图书文献资料的方向;另一方面在理论立足点和收录范围、分类及编制方法等处,努力汲取西方现代文化的特长加以改造,而且读者意识大为增强。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6.
中文图书书目组织与馆藏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目信息是影响馆藏数量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图书馆中文图书的书目组织应充分考虑本馆的馆藏结构和书目供应商提供的书目信息的覆盖面。因此,图书馆在对书目组织情况与馆藏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应通过合理选择图书供应商、扩大书目信息来源范围等方法完善中文图书书目组织方法,优化馆藏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文书目机器自动标引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将条件随机场(CRFs)序列标注机器学习算法引入到关键词抽取中,建立面向图书内容、基于字角色标注的中文书目关键词标引模型。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字序列,进而提出构建关键词角色空间模型和综合利用字序列上下文特征的设计思路。通过实验,从题名和内容提要中分别自动抽取关键词,论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廖永霞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7):102-108
概述国内外书目的FRBR化实践,从国外国家书目的FRBR化成果中吸取经验,探索中国国家书目的FRBR化,展示基于Primo资源发现系统的FRBR化试验结果,发现2011年中国国家书目中约有30%参与了FRBR化聚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国家书目FRBR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适应数字时代资源编目的几点建议:启动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推进书目规范建设和全球共享;实现编目一体化;开发新型编目体系。  相似文献   

19.
童正伦 《图书馆》2012,(1):112-115
中国古代的书目分简单的外表目录和详细的提要目录。受纸材质和西方目录的影响,近现代的目录基本是简目形式,性质只是找书而非学术。进入电子时代,目录载体不再受纸质束缚。本文认为应弘扬中国古代传统"辨章学术"的目录学思想而编制详目。文章归纳了电子目录的优点,对电子目录从外表到内容提出了与他目较大不同的探讨设计,力求发挥目录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0—2008年间发表的目录学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从文献增长、作者及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基金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讨论目录学发展现状并从目录学理论、目录学史、目录学应用三方面预测目录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