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本色语文就是关注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把学生作为生命主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语文的基本规律及内涵,按语文本来的面目教语文。本色语文重视学生的生本独特感受,坚持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它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通过人文性来渗透工具性。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一、凸显学生的生命主体,激发学生潜能在语文授课过程中,我们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机会,力求定位于学生的生命发展,高度  相似文献   

2.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本色语文”目前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不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4.
"本色语文"目前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本色。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重点,让学生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要关注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要重视文道结合,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中,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呆板枯燥,使学生无法发现语文的魅力,难以提高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基础性日益受到重视。语文本色的回归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语文本色的具体表现,分析在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几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应返璞归真,追求人文精神的本色回归。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注重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新课改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这正是新课改下语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偏废。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发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课文的层面上,要立足文本,重拾语文的本色,教出语文的意蕴,使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让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回归本色。  相似文献   

11.
二、教学建议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很多教育专家审时度势, 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目标分散、内容庞杂、教法花哨、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改革主张。“本色语文”目前也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12.
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它是以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14.
语文走进师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建设,工具性应充分关注学科的基础性作用,二者的统一需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要还语文本色.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一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二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而造成"假主体行为":三杂: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四碎: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五偏:轻视"双基",完全否认接受学习,弱化教师职能.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工具性是基础,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少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是生硬的、死板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但贵在统一,也难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执教十多年,从初入教坛时的只重语文的工具性到十年前课改初期的人文性矫枉过正,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的漫漫探索之路上,我一直在摸索。近几年来,我结合自身教学,潜心研究:到底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地融合?让语文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浓郁语文风味的本色课堂呢?我认为一节语文课应该从语言文字出发,最终回  相似文献   

18.
著名小语专家杨再隋教授曾撰文提出了本色语文这一概念。如何让本色语文回归课堂?我认为读写结合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一、本色语文回归呼唤读写结合1.读写结合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提高学生正确  相似文献   

19.
语文可以理解为"一体二维三性",语文的本体即语言,它有两个意义指向,有民族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三个属性。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讲,语文具有民族性和工具性的特性,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本体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在,但是对应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却不能不提,这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语文要树立以本色语文为基础,以诗意语文为追求和以素养提高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反对绝对化的人文性或工具性偏颇。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产物,两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而关注语文的人文性是语文的内在价值。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它们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实现语文的工具价值;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