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2.
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它是以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有教育就一定有评价。教育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传统评价(本文提到的传统评价指的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考试评价方法)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或甄别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和调控作用,不能确保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务必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一、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评价是检测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达成的手段,又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评价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激励作用,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考试是传统评价的主要方法,而考试一方面是具有相对性的,它只…  相似文献   

4.
<正>本色语文就是关注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把学生作为生命主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语文的基本规律及内涵,按语文本来的面目教语文。本色语文重视学生的生本独特感受,坚持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它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通过人文性来渗透工具性。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一、凸显学生的生命主体,激发学生潜能在语文授课过程中,我们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机会,力求定位于学生的生命发展,高度  相似文献   

5.
美读是指学生在特别的情境中出声朗读课文,使课文的朗读与情境融为一体,让听者能感受到汉语的语言美。一、职高语文美读美教的意义1.牢固掌握语文基础。学生在不出声阅读课文的情形下,有可能会忽略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比如一个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的意思、整句话表达的含义等。如果在朗读时,学生不能掌握这类知识,可能朗读时会出现错误,因此让学生开口朗读是让学生细致地了解更多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感知、前后联系、紧扣重点、潜心会文、强化感悟"等方面,合理地渗透"读、思、议、写、说"这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立足文本,并进入文本的深层进行生命的感悟体验,从而找到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之间的契合点,促进阅读的自然形成,激活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生成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深刻的生命感悟,真正让阅读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味道     
刘琳 《现代语文》2014,(11):27-28
前些时候,贾志敏老先生的一节《爸爸的老师》让我们重拾昔日那弥足珍贵的"语文的味道"。课程的引入阶段,贾老师没有用什么华丽的材料引导,而是先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熟悉的节日,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了,贾老师抓住学生"教师节"的回答抛出一个小问题:"教师和老师,叫法不一样,有什么样的区别?"当一个同学答出是书面语和口语化的区别之后。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后,人们对语文的基本性质进行长期的、多次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新课标把它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教师常遇到学生缺乏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如学生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不强,对出现的问题乐于回答者更是寥寥无几,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样,教师就难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0.
李秀艳 《学周刊C版》2010,(8):117-117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美;语文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表现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媒介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只有语文教师做到语言美,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跃人高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1.敞亮生命历程,提升生命质量———生命的价值。语文微课程往往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关注儿童的语文生活,因而会选择并组织极其微小的、经过精心加工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达学生的生命内核,产生脉冲效应,让学生迅速产生共鸣,并引起生命的自我反思,产生热爱生命、积极参与生活和语文学习的浪漫情怀。与此同时,作为微课程的倡导者和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能使他们的思维获得极大的调动,想象力获得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新课标下创设以人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进行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思考和表达,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使思维获得创新性的发展。要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氛围轻松、和谐、自主、活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进行改进:一、宽松和谐激趣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进行积极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期  相似文献   

13.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特征看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改不能囿于语言文字这个客体进行思考,还应该从“人”这个主体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语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质特征,人能够学会语言,用它来表达与交流,自有其生理的机能与心理活动过程,自有其学得与应用的心理规律。人在七岁入学以前,已学会了一般的生活语言;入学之后,为什么不按照孩子习得语言的规律,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呢?从“人”的心理特征出发,探索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找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路子,这应是语文教改的一个方向。心理语言学认为,人学习语言,只能在社会实践与人际交流中学习;脱离了社会生…  相似文献   

14.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我们该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相似文献   

15.
何谓"本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本来的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及生活的密切关系。(2)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尝试在语文学心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  相似文献   

17.
胡乾秀 《四川教育》2010,(10):45-45
基于审美教育在育人成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与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悟中体验美、创造中获取美,进一步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情感的历练。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提升审美素质。创设情境感知美。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创造美。音乐和图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和图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高中英语在其内部占据了大量的授课时间与授课内容,在较长时间的教学课堂中,一直都保持着单一教学模式,教师为课堂主体,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而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较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授课方式较为单一枯燥,使学生逐渐厌烦了这种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结合知识的获取,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本文以《祝福》为例,对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做些总结和分析。一、基于学生兴趣实施课前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实现现代化语文教学。首先,教师课前准备阶段,就要做好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