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尤其是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新课程理念的“支持”后,目标更是繁复,内容更加冗杂,教法五花八门,手段也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在繁杂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环境中,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空泛化。根子出在哪儿?如何还小学语文本色?现结合人教版《桂花雨》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准“点”,从文眼中提炼“课眼” 面对冗繁的课堂,我们首先要做“减法”。“冗繁削尽留清瘦”,一篇文章,减至极致,甚至于一字便可“悟其神”。比如,教学《桂花雨》,我让学生在反复通读课文之后,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出“桂花”,说课文主要写了桂花;有的学生读出“香”字,说课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桂花香;有的学生读出“摇”字,说作者是因为“摇桂花”才对桂花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读出“雨”字,因为作者对摇桂花而“落雨”的印象尤为深刻。读出“桂花”,是抓住了文本的物质载体;读出“香”字,是抓住了文本的线索;读出“摇”字,是抓住了关键性的动作;读出“雨”字,则是走进了文本的核心。作者念中学时便远离家乡,家乡给她的回忆便主要集中在童蒙时期;而童年时代的最大趣事便是帮大人摇桂花,桂花如雨纷纷落下以及沁人心脾的香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抓住了“文眼”,便可以引领学生透过“雨”,探究摇桂花的初衷,感受桂花雨的独特,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对故乡的眷恋。为什么他乡的桂花就是不如家乡的桂花香,根源在哪儿?桂花“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教师始终紧紧围绕“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文童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表演、想象、质疑、讨论等,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境,让他们品味作者的感情,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享受桂花香、摇花乐、品花乐.感受浓浓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3.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4.
秦斌 《小学语文》2009,(9):44-46
[教材简析]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问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的情景。渐渐地,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5.
眼前的桂花树,与课文《桂花雨》的作者琦君院子里的那棵几乎一样,也是笨笨的树枝,不怎么粗壮的树干,有两层楼那么高。琦君笔下的桂花树下过奇特的"桂花雨",有过难忘的"摇花乐"。那一棵让琦君魂牵梦绕了多少年的桂花树,香了她的身心,也香了她的童年!而眼前的桂花树能给学生的童年烙上什么样的记忆呢?  相似文献   

6.
《桂花雨》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作者琦君用细致的手法,恬淡的笔风,描绘了桂花的香、美,描绘了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桂花雨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体会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使读者对那阵阵的“桂花雨”产生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的感觉,进而体会到“我”深深的思乡之情?我采用了以下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7.
金秀媚 《成才之路》2009,(26):37-38
教材简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甍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相似文献   

8.
《桂花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读着课文,作者的思乡情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因此,笔者将教学重点锁定在"摇花乐"这一场景。紧紧抓住重点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领学生从"盼摇桂花-享摇桂花-忆摇桂花"中渐行渐进,与文本深层对话,挖  相似文献   

9.
(初读感悟“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感受:使劲难过)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让“我”抱她之后心里难过、愧疚不已呢?你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教师始终紧紧围绕“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文章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表演、想象、质疑、讨论等,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境,让他们品味作者的感情,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享受桂花香、摇花乐、品花乐,感受浓浓的思乡情。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文本中的“我”与教室里的“我”心灵相通,合为一体,彼此融合、吸纳、认同,最终真正读懂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桂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确定和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同生共振。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桂花雨》,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生读)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开花时也得仔细地在绿叶中找细小的花. 生:摇桂花时"我"可开心了,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的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分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愉悦读书,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做到“没有目的”乐阅读、无声无痕导阅读、良好氛围促阅读、书海泛舟广阅读。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摇花乐”还是“桂花香”都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都是值得品味的。至于作者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则可以再有深层次的讨论。巧妙的是,韩老师切准了教学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7.
校园里有一棵桂花树,一棵不大的桂花树,不大的桂花树让不大的校园飘逸幽香。值班老师告诉我,中午有一位男同学在摇桂花树,树下一群同学在捡桂花,眼看着满树的桂花纷纷飘落。我找到了这位四年级的男同学,长得眉清目秀的。我没有过多的批评,因为猜想他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明确而具体地指定了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此举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读书中陶冶情操,涵养品性。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呢?笔者想谈点做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刘瑞芳 《教师》2012,(4):60-6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中心,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相似文献   

20.
桂花开了     
唐佳运 《新作文》2011,(11):1-1
桂花开了,我又可以摘桂花了。刚走近桂花树,一阵阵浓浓的甜香就扑鼻而来。桂花扬起了金黄的脸庞(páng),只要把桂花树轻轻地摇一摇,就会纷纷扬扬地下一场桂花雨。就这样,我收集了好多的桂花,兴冲冲地跑回了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