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致语文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换,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据言识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的过程,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和“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可以这样说,“言意互转”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地实现言意互转,使文本的“言”与“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才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一、沉入词语,叩击言外之音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对"意"的追寻,而"意"的追寻始于对"言"的感知。随着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从言语表层进入文本的意境,学生即沉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  相似文献   

3.
言意融通则是指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去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互转,最终将学习语言和感受精神巧妙融通,把人文熏陶和言语实践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胡滨认为,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言”上,人文性体现在“意”上;“言”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习文章的语言形式,“意”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习文章的内容,并由此提出“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新粤派语文的形成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流派。这些教学流派既能充分体现“粤”味的语文现象,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具有浓厚的“粤”韵。因此,本刊倾力支持创建百花齐放的教学流派的实践活动。本期推荐胡滨的《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及教学课例《拣麦穗》,并同时约请一线语文名师撰写了两篇评剖课例的课例观察《让“言意统一”引领语文教学》及《深情“品”语言,从容“拣”麦穗》,正是这种努力的一种探索,并期冀大家共同关注语文教学流派的建设,推动新粤派语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言意和美”是语文课终极的价值追求,既要由言导意,洞晓文之本意,又要据意品言,悟解言意和美之道,同时还要适时摹写,将言意和美牢记于心,这样方能回归真正的语文教学.“言意和美”是文论范畴,是教学范畴,也是人生范畴,只有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才可以建立与世界真正的融合,才能用“言意”的“和美”来开启教学的春天、人生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着取"言"舍"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必将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败俱伤。其实,"言""意"互转和融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规律,是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必须通过传授语文知识、丰富生活体验、展示学习过程、适时介入言语、开展综合实践等策略实现"言""意"互转,优化"言""意"融合。  相似文献   

7.
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从品味句式、学习描写、关注篇章结构、强调诵读、提倡说写训练几方面阐述如何言意兼得,回归语文本位。"言意兼得",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阅读教学状态,它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言意融通则是指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去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互转,最终将学习语言和感受精神巧妙融通,把人文熏陶和言语实践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言意和美"是语文课终极的价值追求,既要由言导意,洞晓文之本意,又要据意品言,悟解言意和美之道,同时还要适时摹写,将言意和美牢记于心,这样方能回归真正的语文教学。"言意和美"是文论范畴,是教学范畴,也是人生范畴,只有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才可以建立与世界真正的融合,才能用"言意"的"和美"来开启教学的春天、人生的春天。  相似文献   

10.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一门语言学科,故语文教学应有强烈的语言意识。语文教学主张强调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言意共生”,认为文本的语言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教学要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要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这样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语言样式和文本意蕴之间的相互置换和融合的过程来实现的。因此,言之外形和意之内蕴牵动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贮存着语文教学的全部密码。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致力于对文本言意之间内在关系的揭示上,致力于言意生成规律的探寻上,致力于言意形式的和谐上。1.言意共融要以文本解读为源头作为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应该拨开文本语  相似文献   

14.
"意"有余,"言"不足,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教师需要追求言意兼得,为学生打造出真正精彩的语文阅读课堂,让学生随"言"而行,随"意"而飞。  相似文献   

15.
胡滨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举起“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理念之旗,大力倡导“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积极组织和指导一批教师进行“言意统一”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到教学第一线上研讨课。4月15日,他在沙井中学高一年级上《拣麦穗》,就是用“言意统一”的理念上好语文课的又一次示范。这堂课的教学与传统的教法大不一样,最明显、最突出的有两点。  相似文献   

16.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刊第五期推荐胡滨的《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及教学课例《拣麦穗》,读者反应强烈。为支持有意识有组织的创建语文教学流派的实践探索,我们继续关注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活动,本期刊发刘梦彬的《一堂言意统一的作文教学实录及思考》及刘婷婷的《在“言意统一”教学观指导下,开展多角度课堂教学实践》,就是与广大一线教师一道共同努力的成果,欢迎广大读者与我们一道共同探索语文教学流派,推动新粤派语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对学生而言,它与现实生活相差较大,难以理解;对教师而言,教学方式难以突破,教学过程需要字字落实,课堂中难以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过去,教师过于注重“言”(语法和解释)教,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则一言带过,课堂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9.
李雪萍 《教师》2023,(8):24-26
单元整体教学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点趋势,它既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也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提升单元整体教学的质量,文章作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基于“言意兼得”视域探讨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对策,从解析双线结构、细读典型文本的角度出发梳理单元教学内容,利用课前提示、课后习题等教材中的辅助模块开展教学活动,并从知人论世和品析语句的角度切入,科学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深度解读语言、领会情感指明方向,从而真正达成“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一、问题缘起1.向师而行:从“言意共生”学语文中汲取精华自从加入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为姜树华老师团队的1/15,第一次全面走近“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理念,面对姜老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我欣喜不已。“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中,领略途中风景,体验并实现‘言’与‘意’的共存共生之妙,理当成为语文课堂的姿态”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我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徜徉于语文世界,教师作为有效的伴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