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教学目的】1.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自己的理解。2.体会打比方、拟人修辞的好处。3.试仿说、仿写第四小节。【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2.文中的石榴,家乡在哪儿?大家都知道,它的名气可真大!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是——3.快看,石榴园里好"热闹"!【设计意图:孙绍振教授说过:"文本解读的关键在于找到文本中最富张力的文字枢纽,即文本密码。文本密码极富  相似文献   

2.
【总评】《特殊的葬礼》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怎样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油然地产生“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强烈愿望,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重在对比朗读感悟,巧在语言文字训练,贵在情理共生共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有关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勇斗邪恶的精神。2.借助多媒体画面及关键词语激活思维,体味人物形象,根据文本内容口述或创造性地讲述哪吒闹海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思路 作为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这个故事时,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不困难,然而这篇教材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怎样描述感人的情境?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感悟这感人的情境后面所蕴涵的价值观呢?这是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潜心品读。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共同营造读的磁场,让读贯穿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从而真正走进天鹅的内心世界,体味文本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7.
设计说明:《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九册第25课),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一、复习回顾,提出目标师: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知道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是———生:对鸟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师板书:喜爱)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写出这份喜爱之情的。【点评:简洁的导入,明晰了本节课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概括主要内容,品读词句,体会人物内心,并能复述课文。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与伟大。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抓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感悟英雄形象。过程预设:(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概括文意1.课文写了哪几个神?这五个神之间有什么联系?(指名答)2.出示五个神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春到梅花山》(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描写了梅花山的梅花迎春开放的动人景象,展示了人们前往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抒发了作者爱梅、赞梅的思想感情。教学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入境入情,真切地感受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数为两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掌声》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的故事:小英因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偶然的演讲使她不得不面对同学们的目光,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小英鼓励的掌声;从此,小英以微笑面对生活,变得自信开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真切的关怀。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紧扣文眼"掌声",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及细节描写,采用对比品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文童。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写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正【课文分析】《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他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小艇的作用。课文以"我"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述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详细描写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会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教学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课将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请诸葛亮的诚意与尊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同时在探究感悟中,习得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让课堂更有语文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内心中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展现自己的个性。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融情入境,与文本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在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情境和语用。在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着力让学生"苦"中悟"情","景"中品"人",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文章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组冲突和细节的描写。情节感人,文字精练含蓄,耐人寻味。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