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晓 《广西教育》2011,(13):19-19
所谓品读,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品味性阅读,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内涵。但一些教师对"品读"理解存在误区,导致课堂上出现了"急于求成"式的读悟、"夸夸其谈"式的读悟和"空中楼阁"式的读悟等现象。为避免走入误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适合学生品读的“发生点”,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教"上费心思,在"做"上花力气,却很少引领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日益退化,终将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活,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3.
"读"与"写"的问题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教材;课堂外,我们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经典。学生读了很多,然而,习作水平却未见得提高,他们在习作时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所表现出的无所适从,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三年级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应该怎样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和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在"以读导写、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发展学生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读,尤其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它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朗读教学逐渐成为不少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朗读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走进去"是学生通过眼睛、大脑等器官将文本输入的过程。"说出来"是读有所思、读有所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将内化的文本经过思考输出的过程。要真正让学生"走进去、说出来",以下几点是我们要做到的:精心设计自学提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教师要搭建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就要寻找学生与文章的切入点,设计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实现引领作用的自学提示。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出这样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自由的、独特的阅读中感悟文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文就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李文 《成才之路》2011,(21):85-8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以读促思,感悟文本蕴涵的思想内涵,从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时下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喜欢在文本内容的呈现上、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大做文章。许多语句和段落一读就懂,可他们却要设计出精美的课件来辅助学生理解,或者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翻来覆去地"感悟"。一堂课看似行云流水,以学定教,其实"教"和"学"处在同一个地平线上。  相似文献   

9.
课本剧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理解手段。由于课本剧的使用,教材由"薄"变"厚",由"静"变"动"。它不仅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资源,而且融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学生由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的创造者、享受者。  相似文献   

10.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我们可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让语文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语文教材没有对课堂写作教学作系统全面的落实。这一方面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个严峻的考验:没有了可资依凭的抓手,我们的作文课还能不能精彩?"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选入的文本文质兼美,《新课标》要求语文老师不仅要深入地挖掘理解文本,更要巧妙地运用文本,让学生从中淘金,以读带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写中思读,亦读亦写,联读悟写。  相似文献   

13.
小练笔中存在失真、失时、失效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草根性习作"的理念,将小练笔作为基础的、根本的习作,并以课本为本,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养料,读中悟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基于以上理念,教师要深入文本内核,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运用多种策略,如盘活教材,迁移运用;挖掘文本,填补空白;情感激发,有感而发等方法,坚持不懈,将习作之根深深扎入学生的心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  相似文献   

14.
于永正老师曾在他的"五重教学法"中提出"重迁移"。迁移包括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写的迁移其实就是"随文小练笔"。"随文小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巧妙运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的一种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轻,兴趣浓,教学效率高,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基于文本,引导学生巧妙练笔呢?一、巧用插图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宛如一幅动感十足的画,好画好像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不少课文配有色彩明丽、亲切可感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外,还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5.
魏慧 《教师》2012,(10):69-69
阅读作为理解文本的一种方法与手段,有着独特的思维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现实中的高考却以一种完全鲜明的功利色彩垄断了所有人的思维,家长不允许孩子"不务正业"去读课外书,  相似文献   

16.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味蕴藏在朗读里。朗读是教学语文的根本大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美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情意绵绵的朗读中读活文本,读出诗情,读出画面,品出诗味,感悟诗韵,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香。教学《山雨》一文,我巧引学生读文想画,品味雨声,体味雨景,读出醇美的语文香。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是浸润情感的教学。语文教学唯有贴近学生心灵,使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身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教学活动推进学生知行合一,才能在理性和情感上对文本的价值真正产生双重的认同。一、书读通,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对高中生提出"书读通"的要求似乎太低了,然而,到现实中去看一看,我们会发现,现在的高中课堂读书声真的太少了,一味地听...  相似文献   

18.
一、运用"优读法"引导学生"读"语篇并"抓"主题运用多样化的阅读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感知,使学生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更好掌握语篇的主题大意。多样化的阅读,能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综合地深度理解,有效丰富自身的感知思维。在阅读指导中,应以文本为载体,理顺思路、理解主题大意、把握影响价值等,鼓励学生能灵活自如地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以感悟为基础,以"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为核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悟"可以说建立在"读"的基础上。"感"和"悟"是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语感培养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或感知能力。语感培养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祖翠华 《考试周刊》2011,(16):52-5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热心"于课改的语文教师一味地模仿一些特级教师的风范,教学理念虽然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是因盲目地追"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文本和课堂生成进行有效处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立足于语言学习,通过潜心解读文本,创设多种方式,优化训练手段,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大胆地诉说,在画中想象体验,在写中升华延伸,进行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展现语文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