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有个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时,跟该报一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去采访,回来后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看后,首先问他们在这家饭店吃饭了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然后写了一个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们的记者今天吃了你的饭,实在对不起,现把饭钱退给你。然后,总编把那篇稿子也退给记者,说:“吃了饭的消息不能登,得重写?”  相似文献   

3.
写消息,在一些人看来很容易。其实写好消息最难。写好通讯的记者大有人在,而写好消息的记者,屈指可数。写消息难,最难一点就是它短。要在很短的篇幅中,把事情说得很生动、很吸引人,很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多。例如把语言搞得精炼些,就是一种办法。但写好消息最基本的还是选好角度的问题。其中,选好“接近点”是一个重要的技巧。请看这样一条消息的修改。第一遍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修改,是在文字上的修改。第二遍是改写,即在角度上有一些变化。先看第一遍修改,改过以后,自然是好多了。现  相似文献   

4.
某企业经济效益好,半年度时,一位记者说这是强化经营管理、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结果;到“七一”节,一位记者说成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省报一位记者来,又说是该厂重视科技兴厂的结果。对此,该企业职工一笑置之,说这些报道尽是胡说八道的假话。但是,这些不同角度的报道,如果单独看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很难发现有什么不真实,因为这些报道中提供的具体事实都是确有其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真事”成“假话”的报道呢? 大家知道,新闻报道必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  相似文献   

5.
某企业经济效益好,半年度时,一位记者说这是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结果;到“七一”,一位记者说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省报一位记者来,又说是该厂重视科技兴厂的结果。对此,该企业职工一笑置之。这些说法不一的报道,如果单独看其中的一篇,很难发现有什么不真实,但“真事”缘何成假话? 主要是在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出了毛病: 一是没有处理好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和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的关系。从主观愿望出发,片面强调倾向性,甚至带着某种主观需要,去确定报道的主题。比如,有个记者春节回家过年,看到父老乡亲大年初一颐不  相似文献   

6.
新闻新闻,少了新字就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的喜怒哀乐总连着一个新字。但许多篇什,时过境迁,很少有人再回头翻翻。这是我作为记者的悲哀。我常想,新闻难道命中注定只能成为易碎品?读者是不是仅为一个“新”字才想看新闻;“新”字之外,能否兼有点别的东西,让人想看,又耐看,事过境迁再翻翻还有点滋味。写给谁看这几年老为写工作性报道发愁,不能不写又总写不好,写出来自己都不想再看。看齐淮东的《林中宁阳》才知道,宣传林业工作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把报道写得像散  相似文献   

7.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8.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9.
报载,大连市大窑湾举行一期工程4个泊位竣工典礼时,几位工人找到记者,对现在经济建设报道中很少提及工人表示不满。他们说:“这竣工,那剪彩……官儿的名字一大串,没有咱工人的份”。因而要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要把咱工人捎上一笔。”希望记者写稿时“千万要把咱工人捎上一笔”,这话说得何等意味深长!一是说前些年,记者写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  相似文献   

11.
字迹是否书写得工整虽对文章写得优劣或与稿件是否可用不能起绝对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而且这也反映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过去给新闻单位投稿,在书写时,常写别字、错字、自造字.有一次,一位记者指着我的稿子说:“副食品的‘副’字你为什么老写成付款的‘付’?”我说:“这样写省事.”那位记者坦率地说:“我们不愿看别字、白字连篇的稿子,至少可以说作者书写是不认真的”.我忙答道:“对,今后一定改正.”打那以后,我不管给哪家新闻单  相似文献   

12.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13.
作家赵树理有一次下农村,住在一户农民家里,房东小李向这位作家求教写作真经。赵树理知道小李的心意后,建议小李写一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子让他看。小李拿来写好的稿子,赵树理看了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让我看。”第三天,小李将改好的稿子送去,赵树理看后说:“你再改一改,明天送给我。”第四天,小李改好了稿,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五天,小李又  相似文献   

14.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一部分读者对报纸上的报道不满意。如常听人说“报纸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记者不了解实情,不敢说实话”等等。究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谁也不能说记者对“实情”总是那么了如指掌的。但如果硬说记者写的报道都是“不真实的”,甚至“专门造假”,就有失公平了;怎么叫“讲真话”,又如何“既报喜又报  相似文献   

16.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17.
这些年读了不少这类新闻“故事”:某市长(或省长、部长、华裔外宾、人大代表等)因没有显示身份,被营业员(服务员)当作普通中国人处理了,也就是说给窝囊气受了;待吃瘪受气者的身份告白于天下,有关单位的负责人立即“非常重视”、“诚恳致歉”、“严肃处理”、“积极整顿并举一反三”。(与此相近的还有:某个案件或某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无人受理,中央某首长批示后,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认真研究”云云) 以前碰到这样的报道时,有人对记者的措辞表示反感,我就为记者辩护:一、客观事实就是如此这般,叫记者不这么写又怎么写?有的人就是象连升店掌柜的那般势利,看人下菜碟。二、至于用些“非常”(重视)之类的高级形容词,这正是记者的机智,以春秋  相似文献   

18.
近读吴昊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谈“记者的朋友”》,觉得其中有些话颇为“有的放矢”,或者说,确是针砭了一些时弊,有人看了会不大痛快的。文章写得叫有些人看了痛快,有些人不痛快,这应该算是成功了。文中说,记者的朋友多种多样,有真朋友,也有假朋友。“对于那些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对一切拍着记者的肩膀称朋友的人,试验其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如何对待记者所写的批评报道,特别是批评他所领导的那个单位、那个企业以及他本人的报道。如果能持正确态度,采取正确措施,那是真朋友,相反,只欢迎记者去表扬他、  相似文献   

19.
会议报道是近年来令新闻单位头痛的一个问题,读者怕看一般的会议报道,报社怕用一般的会议报道,记者怕写一般的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都想到要记者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建议记者“多下基层,少泡会议”,“多往农家跑,少在会堂转”...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笔者所在县城有家企业被某报“地方版”“表扬”了一通:“该企业产品畅销欧美20多个国家,去年创汇9000万美元”云云。其实,这家企业生产状况很不景气,产品别说畅销欧美,就连地方市场也少人问津,至于说“创汇9000万美元”,更是无稽之谈。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假新闻,为什么能堂而皇之地登上这家报纸的“地方版”?该企业经理私下告诉笔者:“那位记者找了我好多回,还说别看他们挂着大报的牌子,其实地方版的编辑记者是自己养活自己,只要企业肯出钱,想怎样宣传都好说。”此事,给我们新闻宣传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对此类“地方版”中的有偿假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