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相似文献   

2.
学习这个词,我们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学而时习之,一般我们会把学定义成接受新的知识,而把习理解成温习或与知识相关的训练。可是说到学问呢,大家好像就容易有点心虚了,似乎没有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不敢轻易提学问二字。其实,学问,无非就是“学”与“问”嘛。所以,我们在课本里也学到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样的话。太多人讨论过关于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出疑问的  相似文献   

3.
先贤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可见,古人做学问讲究边学边问,这实在是一个十分优良的传统.今人则注重“学”而忽视“问”,学生尤其如此.即便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喜欢“教学”,而非“使之学”;经常“提问”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问”.这种状况当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多数教师都意识到这点,但却很少教师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而高中数学是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再加上很多教师不够完善的教学活动,这使很多学生会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不易学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着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认为:“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作为学习的亲密伙伴,质疑决不局限于某一个阶段,而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诱导学生质疑也不应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支插曲,而应始终处在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在上课时无休止地提问题。事实上,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令人担心的倒是学生由于从教师的讲解中已得到满足而不再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清人刘开曾曰:“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题意识不仅能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7.
许梅 《广西教育》2013,(33):74-74
我国古代学者刘开曾经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有效的追问不仅能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更能激发学生向知识的更深、更广处思考。而有效的追问,需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在学生需要疏通和点拨的地方展开追问,以实现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一、基于教学重点追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说明人只有在不断的疑问中,  相似文献   

8.
刘开于《孟涂文集》中云:"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意思是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可见,"问"对"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在的中学语文存在教学效果不显著,语文课堂一片沉闷,教师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  相似文献   

9.
许美玲 《天津教育》2022,(8):183-185
<正>关于问学,清代刘开在《问说》里面是这样阐述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相辅而行”四字已然对“问”“学”作出了很恰当的解释。而深度学习应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真学善思,在深入的问学中,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基于学习中心而倡导的旨在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即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导向,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题置疑,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培养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获得了知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可见,"广识"从提问开始。问,对获取知识很重要,对语文课堂尤为重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追求高效,而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设疑——释疑——解疑"过程的顺利开展也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通过提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刘开的《问说》中有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此论足可见"问"之于治学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课堂教学中"问题组群"的设置与应用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自“认知冲突”,“新异失调”,形成“愤”、“饿”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励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通过战胜困难、实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本文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一、培养勇气,锻炼胆魄学生能开口问,无疑是件好事.不论何时何地,手头…  相似文献   

14.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元,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日:“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之矣。”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 :“问与学 ,相辅而相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因此 ,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题置疑 ,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会了思维的方法 ,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 ,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所以 ,设问置疑、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是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6.
<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清人刘开曾曰:"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题意识不仅能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学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出好的问题甚至提不出问题,除了种种心理障碍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家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桥梁。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8.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问"与"勤学"均被视为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行,源远流长备受推崇.然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师生心目中谦虚好问的好学生,往往成绩平平,这种学习、成长中"越问越穷"的现象,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19.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是前提,不会学习则难以获得知识,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做事”、“生存”了,如何学习、求知?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呢?我国清代学者刘开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道出了学习、求知与发问之间的关系,要学得知识,就要发问,就要善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智勤  于亚鹏 《江苏教育》2023,(50):79-8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古语有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贵有疑”。可见提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