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止于所当止     
对文本的探究到什么层面是教者应该十分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不同的文本探究止于不同的层面。一般情况下,对于一篇课文,不同的教者把握也是不同的,但大抵在内容、主题、语言、意蕴、生活关联等方面。止于所当止,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但却难以把握。在我看来,当止处就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地方。这个文本选自《乌丢丢的奇遇》,是一篇诗体童话,高于一般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深度和欣赏能力,从中选择的这一段鲜明地表现了这个童话的语言特色和精神趣味,有点“唯美”,有古典意境和意味,对学生的阅读有相当的挑战性。周老师精心设计了这个读书会,通过…  相似文献   

2.
“止”字最初的字义是什么?“步”字的下部为什么不是“少”?你思考过吗?想知道答案吗?请看下面的图文。(语林)“止”是“趾”的本字,本义是“脚”的意思。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只脚,但是脚趾已简化为三个,不再是图画而是成为文字符号了。两只脚(参见“止字条)各迈出一次,就叫一“步”。楷书“步字的下部是由小篆反写的“止”字演变来的,不是“少”。“止”和“步”@李乐毅  相似文献   

3.
黄芳 《宁夏教育》2004,(2):51-52
多媒体是声音、动画、文字、图像和录像等各种媒体的组合,并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来处理控制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多媒体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4.
止知     
海岸 《学习之友》2009,(10):41-41
李叔同有幅字:“知止。” 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相似文献   

5.
某校一向以严格管理闻名.某日学校颁布了这样一条校规,把学生的发型和头发的颜色都限定在校方许可的范围内,什么染色了,什么爆炸式了等等,都在违规之列.  相似文献   

6.
《家教世界》2014,(10):11-11
赵天啸和饶硕平是北京十一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但他们的课程表却截然不同,甚至每第一节课的科目和教室都不同。在北京十一学校,全校有4174名学生,就有4174张不同的课程表。学生们采取“走班上课”制,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一天的“行程”。校方表示:给学生安排课程和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完全是两个概念。因为有选择,每个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相似文献   

7.
知止的智慧     
人在世间行走,常以"知足者长乐"来维持一颗平常的心,自以为这是人生的大境界,待看到李叔同的一幅字"知止",不禁赧颜。乃知"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不仅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更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不止则宜招损。世间万物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做人、做官也一样,只有"知止",行止得当,方能业有  相似文献   

8.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0,(8):F0003-F0003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庄子·大宗师》) 这就是人生活着的价值。一切的作为,不追究它最初的动机怎么样,也不要追求结果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知止     
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相训诲。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自不明其所以。有一年中秋,家乡俚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秉机会行教育之义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之故也。  相似文献   

10.
<正>师:蒲松龄用凝练的语言讲述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反转,却只用“止增笑耳”四个字结束全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文下注释是这样解释的。师:你关注了文下注释,有很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注释提供的信息,还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思考起于质疑。那么,面对“止增笑耳”四个字,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相似文献   

11.
知止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由人,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难不是难在不知道。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知止,是从心灵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也要对"痛苦、烦  相似文献   

12.
记得一位朋友对我说,他最欣赏苏东坡对写作的看法: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意思是说写文章不要故意“摆架子”、“唱高调”,文章应该像流淌的泉水,顺着山势,时而急时而缓,时而低吟时而高歌。无独有偶,成尚荣先生在他的《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的新秩序》一文中,也谈及了“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这一观点,不同的是,成老师把这一观点引申  相似文献   

13.
“校园学生自残事件”是指学生在校园里违反纪律后采取自我伤害的方式来逃脱学校责罚的事件。本文所讨论的“校园学生自残事件”仅指事件中校方无任何责任,学生的自残只是为了逃避责罚。那些由于校方的责任而引发的学生自残事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词语丰富,生动优美、文笔精巧,跌宕有致。把索溪峪的景物描绘得洒洒脱脱、活灵活现,把其“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教学这一课,可指导学生三读悟其“野”,从而让学生读到其“趣”,学到其“真”。一、粗读品词。知其“野”何意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在课题运用这个“野”字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来品  相似文献   

15.
<正>什么是"答问被止"?是指回答问题被打断而停止回答的现象。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答问被止"不是个案,为此,我校专门做了一个课题《初中语文课堂学生答问被止原因及影响的研究》。经过一年的课堂观察,案例学习,我们找出了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答问被止的三点原因,三点影响,并找到了三点改进方法,来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究原因老师是答问被止的直接责任人。答问被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美学的背景下,探讨道教南宗创建者武夷山历史上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核心思想“止止”之说的生态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7.
汉字部首“止”的形变初探□四川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志国“止”的甲骨文就像趾头分明的脚掌形。因为人要靠脚行动,所以“止”在古文字中代表着人在行动中的脚部特写。直接以“止”为部首的字比较少(《说文解字》“止”部只有23个字),但是正如康殷先生指出的那样:“...  相似文献   

18.
何以止殇     
此文出彩——对“文学低俗”作因果分析。文章前半部分写“果”,后半部分写“因”——两部分都能分别向纵深开掘:写“果”向纵深发展句是“若文学的俗到这一步就止了,那便也还不错”;写“因”向纵深开掘句是“那些自命清高的作者……却是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19.
知止     
《小读者》2008,(11)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所得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相似文献   

20.
知进与知止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