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革“样板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样板戏是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因为在它产生和流传的过程中,种种艺术、非艺术因素的纠葛、缠绕,使其面目显得扑朔迷离,头绪难清。确实,比起中国现存的任何一类艺术形式,样板戏承载太多的东西。文章从艺术形式入手,梳理其艺术与非艺术的文化内涵,以期能对这种艺术形式有一个更加相对客观、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作为“化大革命”时期独特的舆论工具,“样板戏”话语被要求具有宣传鼓动的社会功能。而以言辞的丰满为特征的繁富丰厚风格手段正好切合了“样板戏”话语表达的需要,因此被大量运用在“样板戏”话语里。  相似文献   

4.
“样板戏”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在“样板戏”的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女英雄的形象,表面上女性的地位被提高到完全与男性平等的地步,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本文从“样板戏”的女性形象入手,试图分析女性形象和所折射出的男权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路翎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四部短篇小说.一方面从一体化的文化体为核心的创作个性之间的矛盾为契机分析文本形成的由来;另一方面运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原理,从主要角色与情节功能的具体分析中寻找形式与意义的关联,进一步直观作者心理转变的轨迹并分析主流意识、创作个性与文学艺术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很重视戏曲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希望通过传统艺术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提倡演现代戏.戏曲界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掀起上演现代戏的高潮.江青开始插手现代戏,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上涌现出的大批优秀剧目为基础,用"左"的文艺理论进行加工、删改,并逐渐得到官方认可,正式定名为"革命样板戏".于是,"样板戏"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文革”十年浩劫,文艺舞台百花凋零、冷落萧条,全国上下只能演8个样板戏。那时候,无论大人孩子,都能唱好多段样板戏。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革的发端和十年文革标志性作品的“样板戏” ,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 ,在很长一段时间已销声匿迹。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观念的进步 ,当今人们的思想理念愈趋成熟、理智 ,对事物本质的看法愈趋客观、公正。在全面否定文革“样板戏”政治因素的同时 ,对其艺术因素 ,近年来有不少专家 ,学者及当事人皆发表过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与看法。其中有些是客观、公正的。但其中有些多少总还是带有一些情绪化的色彩 ,或是口号式看问题的方法的局限。加上前几年 ,人们对商品经济大潮的无奈 ,勾起人们价值观念的自然回归。使然便出现了“样板…  相似文献   

9.
“文革”的领袖崇拜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自身绝对权威的想象性再现,这体现在领袖与群众之间相互神圣化的互动关系之中。“样板戏”作为宣扬领袖崇拜的重要的艺术载体,它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样板戏”对领袖的神化与民众崇圣心理互为依托;“样板戏”的英雄崇拜与对领袖的极度崇敬彼此勾连;“样板戏”的剧场演出与剧场观看中的偶像崇拜互相呼应。  相似文献   

10.
得知祝克懿的《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作为“艺风云书系”丛书中的一种出版,颇为高兴。这不仅因为作的这部由“话题敏感”而已“搁置”多年的书稿终于能够问世了,而更为重要的是由此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令人欣慰的气息,这就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因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个坐冷板凳的研究项目”的“革学”也已开始被放在了一个其应有的位置上而能被学界所审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革命“样板戏”将是人类文学史与精神史永不过时的话题。近十年来(1996-2006)学界关于它的研究视野、思路与深度进一步有所拓展。研究对象集中在文本、剧场与电影。研究路向主要包括创作思路、观众研究、艺术分析、思想主题、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叙事模式等方面。对“样板戏”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得失进行评价、对未来走向进行预估,有利于建立新的研究基点与平台。  相似文献   

12.
“文革”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作家面对的最近也最压抑的历史,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不同作家的叙述与书写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形态。论文考察新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作家,面对文革这段历史时,这些读史者是如何去“读”和“叙”,对文革的历史叙述存在哪些历史误区与困境,如何建立关于文革的历史叙述的有效而丰富的生态。  相似文献   

13.
十年"文革"是精神家园的荒原,主流文学更是没有在文学的长廊中留下禁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名噪一时的"样板戏"因为特定的政治环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太多苦难的回忆让人们特别是经过那段岁月的人们不愿意再触碰那个时代的任何东西,更谈不上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待历史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态度,尤其是这历史镌刻着耻辱,需要更多的勇气。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中风靡一时的“样板戏”是寄托文革“乌托邦”文艺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是文革中被国家文化机构一手扶植起来的一批“样板”文艺作品。这批作品虽然出现在文革时期,但它与17年期间的现代戏剧改革运动有直接的联系,是“戏改”中产生的一批现代戏被修改加工而来的产物。“样板戏”与未被改编的现代戏相比仅仅是理念化、政治化的程度不同,其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属性的本质相同。  相似文献   

15.
动画剧本除去具有影视剧本的一般特点外,更强调剧本创作与"动画"这种特殊形式的完美结合。制作动画片的第一步就是要从编写剧本开始,剧本是创作的前提,可以让观众看过后有所启示和回味而不仅仅是过场戏。创意在动画剧本中起到了至观重要的作用,得到创意对于一个剧本创作者而言是一个充满着激情和挫折、艰难和欣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动画剧本除去具有影视剧本的一般特点外,更强调剧本创作与“动画”这种特殊形式的完美结合。制作动画片的第一步就是要从编写剧本开始,剧本是创作的前提,可以让观众看过后有所启示和回味而不仅仅是过场戏。创意在动画剧本中起到了至观重要的作用,得到创意对于一个剧本创作者而言是一个充满着激情和挫折、艰难和欣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样板戏"作为"文革"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艺产物,产生距今已四十余年。"样板戏"的突出特征是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从历史角度看",样板戏"女性形象数量众多出于江青的政治野心;从政治角度看,女性群象的出现成为了响应政府"男女平等"号召的工具;从社会角度看,主流媒介"炮轰式"的报道是导致"样板戏"女性群像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文化角度看,"样板戏"中女性众多是文艺创作受官方文学话语"钳制"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与政治的选择--试谈样板戏的产生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样板戏是戏曲革命化、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特定社会历史政治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存在有着非常特殊复杂的历史语境,这其中包括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内在逻辑,建国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环境。样板戏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历来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9.
文革"显流文学"、 "潜流文学"这一对概念的同时出现和运用,最早见于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林彪事件也导致了文学面貌的某种变化.  相似文献   

20.
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其含蓄简约的文风而著称于世。他曾以一个鲜明、生动的比喻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它既是作者创作的指导原则,也是读者读解作品的指南。我们必须通过水上的八分之一去发现水下的八分之七。 《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