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理性与非理性痛苦地纠缠着,是食指诗歌精神的实质性内核;而表现在诗歌主题上就是“从凄凉中看到悲壮”。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文学史价值就是为新诗创造了新传统。而且,对于食指来说,诗歌写作的意义是一种释放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中唐边塞诗作为一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题材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唐宋诗歌在学术精神及政治心态上的内在联系,诗人依托边塞生活沉淀进行琢磨和思索,最早把“理致”和“思辨性”等因素以诗歌为载体加以提炼,揉合在情韵之中,开拓了个性化的创作道路,开启了宋初边塞诗歌饱含“理性”的特征,推进了唐宋边塞诗在风格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学诗歌回归原始、彰显自然、蕴含“他文化”理念、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共生、“反话语”等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将有助于揭示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象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同时,亦可深入理解创作者和诗歌对读者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为挖掘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治疗工具的潜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山水诗以闲逸清丽取胜,但也历来被批评为有“玄言尾巴”,实际上,谢灵运诗歌的“卒章玄思”是一种玄理性抒情,其主旨即在于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引起情感的抒发和玄理的体悟。本文从诗人身世经历、玄学思潮及诗歌发展过程三方面探讨谢诗玄理性抒情的成因,并评价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比较济慈的“消极能力”和克里利的诗歌尺度,发现二者之间在否定主体性,摒弃陈规,反对理性和逻辑等方面有契合之处。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它们否定主体性和摒弃陈规的途径不一,反对理性和逻辑的方法也不一。“消极能力”诗学观追求真理和永恒,而克里利的诗歌尺度则消解真理和永恒。二者之间的异同说明克里利受到了济慈的影响,克里利的诗歌尺度是“消极能力”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变体。  相似文献   

8.
同屈原的《离骚》等作品相比,《天问》是充满理性的。《天问》的学性不强,但是它对后世学产生影响却并不小。受《天问》以问谋篇的形式的影响,后世产生了一批模拟《天问》的作品,并出现了“问对”这种新的体和“天问体”诗歌。同时,《天问》也对后世诗歌和个别言小说在内容上产生过影响,并刺激了后世诗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是我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的创作以别致、独特、朦胧、理性为特征,弥补了革命文学在描写血与火的斗争生活的同时,对个人、个性的忽视。而且,它又以新颖的音律与节奏、独特的感觉与思绪,为我们展示了“现代派诗歌”的风采与神韵。  相似文献   

10.
忆君情悲满,肝肠尺寸断——谈谈中国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悼亡诗整体数量多,意象选择主要是局限于“身边事、儿女情”,诗歌内容主要是突出妻子的“善”,诗歌的情感内容带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诗歌的情感倾向主要呈凄婉、沉痛的氛围,抒情表达方式是由景到人,物我统一,“以素心为己心”。将鸟兽草木诸自然物象,作为人伦世界,理性世界相沟通之媒介。诗中多是景的描绘,情则蕴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物我不分。这种特点是由中国化传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马凌燕 《甘肃教育》2007,(12S):24-24
新诗的教法.就步骤而言,可以先学理论,再学诗歌。如,可引导学生先学习朱光潜的文章《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诗歌是语言的精粹,举例说明“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底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句话的真正涵义。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诗歌。从而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以在戏曲创作中肯定情感称于世,其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也同样蕴涵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但这两种学样式中的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其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更为雅正和和理性,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理想与价值观,这一特征是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与具有“言志“传统的诗歌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王宏印将汪榕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践识解与认定为“新格律派”。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英译本《诗经》中“典故淡化”“主题革新”属性的译介实务,具体探析王宏印关于汪榕培英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具有“新格律派”翻译特质的研究观点,以期深度体会汪榕培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务中,超越阅读认知理性、变通解读行为规范的跨文化译介与交际的核心视点与对应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诗歌鉴赏是指评定和欣赏诗歌作品的能力,是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家风格、作品意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欣赏。诗歌鉴赏以理解为基础,经历由意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包涵了认识作用在内的审美活动。从认知到体验的过程中,感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感悟的心理图像及其建构所谓“感悟”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具有过渡、引发的特性,读者的心理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感”是“…  相似文献   

15.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她反叛“五·四”早期白话诗的滥情和散漫,提出新的诗歌理论与美学原则,并积极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试验。本文着重阐释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三美”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并以闻一多、徐志摩等创作为例,阐明新月诗歌的创作特色及确立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蜉蝣的坟墓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老师过于注重理解(理性地分解).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下面举列三种: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而教师应如何把握好诗歌教学中的“讲”,才能不支解诗歌的优美意境呢?一个是“适当”,另一个是“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诗的国度,加强诗歌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于对诗歌进行理性的分析上,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误区,因为中国诗歌历来都强调一个“意境”,而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悟和体验。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入境——审美感知阶段“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境”,它有“物境”和“情境”之分。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中的“味摩…  相似文献   

19.
以“五四”白话新诗为肇始发展而来的现代诗歌创作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至艾青达到理论和创作的一个高峰。本文拟对现代诗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略加杭理,揭示出:诗歌的“散文美”的追求在诗歌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往往扮演看“拯救者”的角色;诗歌的“散文美”是一种无关诗人派系,无关诗歌“主义”的具有独特地力的风格,是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诗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前期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前期的诗歌意象多取材自日常生活、古典学、自然科技及宗教典籍,这与他的诗歌创作三大主题:生命存在的困惑、精神皈依的寻求及人与理性的和谐相对应。他遵循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的诗学理论,通过戏剧化、小说化等手法完成了意象与主题的智性组合,在抒情主体与诗歌意象之间产生一种距离之美,自觉消解抒情主体的中心地位,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反讽与陌生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