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学生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互并存又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愈发展,智力因素也就愈发达.因此,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情感,发展智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或只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是偏激的做法。只有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实行“双向开发”,才能发挥人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非智力因素是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信心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互并存,相互制约的.学生智力的发展无不渗透着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它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动力因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一些品德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因为头脑不灵、反应迟钝等智力因素的不足,而往往是感情冷漠、习惯差、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性格孤僻、缺乏兴趣、没有上进心等缺陷.在《自然科学》的入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下面就兴趣、情感、意志的培养谈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4.
邱明霞 《学周刊C版》2010,(11):141-142
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心理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信心和毅力、理想态度、自尊心、荣誉感、纪律性等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结果。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始终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加强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多关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相似文献   

5.
由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英语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感知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及记忆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既有智力活动构成的操作系统,又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动力系统。智力因素的发展往往会使非智力因素得到相应的锻炼,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则有利于智力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地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发和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7.
周仁农 《考试周刊》2010,(18):76-77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和推动智力因素的发展。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务必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把这种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针对智力因素而言的,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重要,优先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于智力因素的发展。其理由是:1.在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下面就笔者在物理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意志、方法等非智力因素谈几点浅显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就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 ,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是相互促进 ,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 ,协调统一 ,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或只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是偏激的做法 ,只有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实行“双向开发” ,才能发挥人的潜能。1.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手段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认为“兴趣是成才的起点”。美国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非智力因素是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动机和信念等个性心理品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互并存,又相互制约的。凡是学生的智力的发展都渗透着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智力行为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智力因素,它还反映了个体的非智力因素。智力行为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结合的结果。学生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学生的社会知识和适应能力从未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近年来,我们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社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它不仅要教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因素两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智力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将使智力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学习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因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14.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健康发展的推动荆。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磨砺坚强的学习意志;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非智力因素积极推动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而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发挥作用,也需要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本人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谢满飞 《华章》2007,(10):96-96
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诸多非智力因素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却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我们在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了讨论,以求非智力因素在我们外语教学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来讲,凡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来讲,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情感、学习习惯等。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成分不仅有感知、思维、想象、推理、判断、记忆等智力因素,而且有兴趣、情感、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职业中专的学生成绩较差,除了智力因素有直接影响外,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在十二年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探索,仅从兴趣、情感、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说明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制约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了,智力因素才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在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广大语界同仁面临的新课题。笔认为,应从抓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良好习惯人手,通过一系列的智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现从如下两个方面浅谈笔的教学过程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学生学习英语,相当一部分取决于他的智力因素。同时也取决于他在学习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机、兴趣、情感、情绪、意志、毅力、习惯等情感变因,即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非常重要,但是英语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智力因素,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非智力因素,造成非智力因素不良的结果,进而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则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培养教学能力,我们应重视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笔者在这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坚持不懈地去获得有关的知识、技能.但是人的兴趣并不是出生就有的,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