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政治认同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界定,并对政治认同的历史演变进程进行了探寻与梳理。  相似文献   

2.
认同可区分为集体身份和价值两个维度,分别回答"我是谁"及"我好恶什么"这两个问题。政治认同是带有政治意涵的认同现象,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政府认同、政党认同、社会认同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政治认同的谱系。这个谱系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根据政治意涵的不同程度而呈现为一种圈层结构。文化认同弥散于各层次的政治认同之中。在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新形势下,主权国家加强公众政治认同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保障政治稳定的基础和推进政治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的政治命题。学界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然而,研究角度过于狭窄。本文从政治认同的客体构成要素来展开论述,认为合理正义的政治体系、合法有效的政治行为和灵活普惠的政治价值是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表现为人们对于一种政治统治和政治秩序的心理上的认同与支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性与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执政党维护执政地位的基础,而政治认同的支撑是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不断强化政治认同对于维护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化的语境下,现代社会存在着日益严重的政治认同危机。为化解现代政治的认同危机,查尔斯.泰勒提出了"承认的政治"的构想,试图通过公共领域的平等对话协商出文化社群自治的形式,从而经由对多元文化的正当承认而获得确实的政治认同。然而,泰勒重建政治认同的一揽子方案也面临重重困境,对个体自由可能带来的束缚、对话的困难和较强的乌托邦色彩,都使其无法成为消弭现代政治认同危机的两方。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利益分化成为众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制度等的赞同、认可与支持,也受到了强烈冲击,表现为政治认同危机的出现。在利益分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以利益协调为着眼点,化解利益矛盾冲突,才能有效地增进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政治认同表示的是政治主体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自身价值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政治认同具有社会性、意识性、多维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但细细推敲起来,政治认同更侧重感性,是形成规定、制度等之前的心理状态,是以情感的归宿为重心的;合法性更侧重理性,是规定性的。政治认同是达到合法性的实践前奏;而合法性是政治认同的最终归宿和理论升华。政治认同还存在着一种在几种认同选择项中选择的意味,所以认同还不是很牢固的,而合法性就是比较牢固的认同,是上升到理性层面的理论化了的认同,可以说认同了的未必能达到合法的程度,但合法的肯定是受认同的。两者是辩证地相互运动着的。  相似文献   

9.
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政治客体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仅表现为具有积极政治心理倾向,同时还表现为具有积极的政治行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润涵养。中华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引领力、约束力、驱动力和滋养力等方面,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价值指引、行为规约、精神赋能、情感厚植等重要支撑作用。发挥文化力量,激发文化共鸣,唤醒文化记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变量,二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本身是动态的,政治认同是一个过程,政治稳定是动态的稳定。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应该理性地看待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政治认同的逻辑结构包含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与价值认同,其中价值认同是政治稳定的根本支撑,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切入点是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和公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政治认同是一个既敏感又艰巨的社会话题。在民族历史的发展中,它的艰巨性尤为突出。佤族在近代社会的反帝斗争中,一方面彰显了保家卫国的民族责任感,另一方面促成了佤族社会与中国的政治认同。班洪抗英事件的爆发,在多民族交往中有利于民族融合,在佤族社会形态的演变中达成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必须进行政治化建设。我国政治化建设是一个宏大而又深刻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经济建设,坚持集体主义等途径,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还存在政治现象的情况下,平等的政治价值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具体而言,平等有助于维护社会政治心理稳定,保证社会成员在交往中保持心理平衡,并具有较为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从整体上保持对既有社会制度、政治权威的认同,维护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稳定;同时,平等是民主的基础和保障,平等的任何发展势必推动民主新的飞跃,从而促进政治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是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活水,而政治意识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推动人类政治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弘扬先进政治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信念,共同的政治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当代主题。就当代中国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而言,首先要解决儒家政治、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境遇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树立文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5.
论政治文化创新与政治意识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客观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伴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同时也影响、制约着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先导和促进作用。政治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现阶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大力推进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并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一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政治社会化对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使我国公民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使社会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只有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使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主流政治文化深入人心,有效抵制非主流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通过政治社会化,不断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公民掌握参与政治的知识技能,从而有效促进权力运行和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借鉴因素及其不利条件,以期能更好的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论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指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在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政治信仰在社会的政治系统中隶属于政治文化,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孕育和形成不同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之一,是意识形态中的“集体无意识”,它通过这种“集体无意识”表现出对社会的强大的凝聚、控制、导向和感召功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现实的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上升到政治信仰的高度,才能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自觉贯彻,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9.
虽然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特指从建国到文革前夕的主流诗歌,但事实上它所体现的政治与文学的联姻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论文将其存在和发展的深层原因归结为士文化心理和实用理性,并从这个角度,简单梳理了政治抒情诗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