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红楼梦》著者曹雪芹年寿推估:向有“四十八九”与“四十岁”两说。前者据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伤芹溪居士》题下“自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说者认为:对诗人遣词用字固不应拘泥、抠死,但宜泉这里是“题注”,不是必须受字数、音律限制、只可“举成数”的“诗句”,因而,应系很清楚的“实际数字”,正确性较强。后者根据教诚《鹪鹩庵杂记》抄本《挽曹雪芹》两首之一中的首句“四十萧然太瘦生”及其后的《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和《诗钞》抄本)》同题首句“四十年华付杳冥”,认为从字句看:“四十萧然”还比较活络,而定稿改写作“四十年华”,对其年时已很肯定和具体,因此说,敦诚在这儿应是把清楚记住的曹雪芹时年岁写入诗中的,知“悼红轩主  相似文献   

2.
俞大猷(公元1503——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人。武举出身,历任千户、参将、总兵、都督。卒谥武襄。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文武双全。其主要著作有《正气堂集》,《洗海近事》和《剑书》等。明代嘉靖年间,当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时,爱国名将俞大猷满腔热情地参加抗倭斗争,转战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  相似文献   

3.
纳兰丛话     
一 唐邦治《清皇室四谱》卷三:“皇二子、废太子赠理密亲王允礽,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出,小名保成”。成德避东宫讳,遂改“成”为“性”。其独取“性”字,盖以“性德”为辞有所典出。《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又《易·系辞》:“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以“性”代“成”,由此。太子旋改名允礽,性德亦复名成德。  相似文献   

4.
《孙膑兵法》中的“篡卒”一词,学术界有两种训释。在古代汉语中,篡、选可以相通。《孙膑兵法》中的“篡”确系“选”的通假字,“选卒”意即“善卒”,而不是“挑选士卒”或“挑选的士卒”。  相似文献   

5.
出口成章     
孔子《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点拨:《韶》是虞舜时期的乐曲名。《武》是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名。孔子认为前者“尽善尽美”,后者“关”而不够善。也就是说“尽善尽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圆满——这才是孔子眼中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朱东润先生在四十多年前发表的《诗三百篇探故》中,在论及《诗经》主题时说,“要之则颂祷之诗少而怨刺之诗多,欢愉之情少而诅咒之情多”。四十多年来,大陆学者虽然比较注重对《诗经》政治诗的研究,但在众多的研究中,以怨刺论诗者罕有,以怨刺名诗者,更是绝无仅有。诚如孔丘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对于二雅刺诗的研究,我们先从正名做起。  相似文献   

7.
韦昭注《国语》云:“凡作篇章,篇义既成,撮其大要为乱辞。”洪补申之云:“《离骚》有乱有重。乱有总理一赋之终。重者,情志末申,更作赋也。”朱熹曰:“乱者,乐节之名。”元陈皓《礼记集说》:“乱者,卒(?)之节。”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俞樾对孙子“卒”字的考辨郭在贻所著《训诂丛稿》189页写了这么一段话: 《孙子兵法·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文中“以卒待之”的卒字,旧注大都训为兵卒之卒,近年来的注本也都采此说。按:此解可商。清人俞樾在所著《诸子平议补录》卷三中,对此卒字曾有考辨,其说曰:“卒字疑诈之误。《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亦以利与诈  相似文献   

9.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0.
《阿房宮賦》的“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参原同志在《〈阿房宫賦〉,譯解》(見《人民教育》1962年2月号)中說:“戌卒:充軍的囚徒,这里指的陈胜、吳广”。此解殊为不妥。《史記陈涉世家》載:“二世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漁阳,九百人屯子大澤乡,陈涉、吳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发閭左”有两种解釋,《史記索隐》說:“閭左謂居閭里之左也。秦时,复除(免役)者居閭左。今力役凡在閭左者,尽发之也”。又說:“凡居以富强为右,貧弱为左。秦役戍多富者,役尽兼取貧  相似文献   

11.
李之仪,字端叔,滴局太平站热时。因家临姑溪,乃自号“姑溪居上”。元丰进土,曾从苏武于定州幕府。哲宗时曾任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药房),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草范纯仁(范仲淹次子)遗表及行状。因其“过于复直,许蔡京意”,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久之,徙唐州,终朝议大夫。其祖籍为沧州无棒(今山东无棒),先祖仕于楚州后家山阳(今江苏淮安),父李颀,曾为小官,仕途不利。李之仪生卒年历来无考。仅从《姑溪集·跋东坡诸公追和渊明《归去来》引后》推断,他生于庆历六年(1046)楚州山阳。据《挥麈录》等书载,之仪“年八十而卒”,或云:“年八十余。”若以八十岁计,则当卒于宣和七年(1125),也有的认为其卒年是在宣和末年。以宋史》卷三百四十四李之纯传附)著作今存《姑溪居全文集》五十卷,南宋吴布编集,考订不严,有将唐诗误人者。《姑溪居士文集》后集二十卷,编者无考。 对李之仪晚节在当时曾受到非议,因其晚年干谒权贵,甚至吹捧曾残酷迫害过他本入及其师友苏款等人的蔡京。当时正直之士纷纷指斥蔡京好邪误国,而李之仪颂之日:“鲁公忠义,皎如星回”(《姑溪居上文集》前集卷三十九《跋鲁公题记后》)对此,吴布在《姑溪居上文集序》中为其辩解周:“或调端叔晚节税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其著作《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说:“凉州之地距中原颇远,然与西域相交通,其地实颇富饶,而文明程度亦颇高,西南苞河、湟,又为畜牧乐土,故两晋之世,始终有据以自立者,其首起者则张轨也。”张轨(254-314年),字士彦,安定郡(郡治所今甘肃泾水县北)乌氏(县治所今甘肃平凉西北)人,西汉常山景王张耳十七代孙,家世孝廉,以儒学显。其父张温任西晋太官令。太官令,汉代始置,属少府,掌宫廷膳食及酿酒,献四时果实。张轨随父居住于晋都洛阳。史载张轨“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与同郡皇甫谧善”。皇甫谧,字士安,汉太皇甫嵩之曾孙,学识渊博,著有诗赋诔颂帝王纪年历高士逸士烈女等数种著作。张轨与皇甫谧曾隐于宜阳女儿山。由此可知张轨亦是才学不凡。晋武帝太始(265-274年)初,张轨受封为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赋这一文体的源流,行家们历来争论很激烈,至今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是出自《诗经》“六义”。《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班固曾在其《两都赋序》中写过:“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这句话,意思比较含糊,所以歧解者不少。如唐人李善在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14.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①,“尽美矣,未尽善也。”①韶、武:韶,舜时的乐曲名。武,周武王时乐曲名。孔子评论韶乐:“美极了,又臻于尽善。”评论武乐说:“美极了,但没有至善。”  相似文献   

15.
宋明理学家论性,或秉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人性理论;或源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或源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船山论性,以《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命题为基础,吸收、改造了《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提出了“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理论,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人性学说。  相似文献   

16.
“理不胜词”李贺逝世十五年后,他的朋友沈亚之将其遗稿整理成集,并请当时的名诗人杜牧写了一篇序言。这篇序言可算是全面评价李贺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文献,其中“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一句断语,就成了后世批评李贺诗作“理不胜词”的祖本。其实,“理不胜词”的提法同杜牧的原意是有出入的。杜牧的立论仅就李贺诗歌与屈原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并不曾涉及李贺诗歌本身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到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里指摘李贺诗作“无理”,以及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谓“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这才确立了“理不胜词”的断案。沿至近世,还有人把李贺称作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的诗人,都是与上述说法一脉相承的。古往今来,也有不少人不赞成“理不胜词”的提法。南宋刘辰翁在《李长吉诗评》中就说:“贺所长正在理外。”其后,李维桢《昌谷诗解序》发挥了“诗有别才,不必尽出于理”  相似文献   

17.
一、征士[晋]颜延之《陶征士谏》:“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征士。“诏征”“不到”“幽居者也”。即封建社会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征士”相当于“征君”。《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  相似文献   

18.
杜甫有《古柏行》诗,写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孔明庙前的老柏树。其中有两句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北宋有名的科学家沈括(存中)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异议:“四十围乃是径(直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而《鏖史》《湘素杂记》的作者偏要为杜甫辩护。《鏖史》曰:“今人以两手指合而环之,适周一尺,杜诗四十围,是大四丈。沈存中谓径七尺,不知何法以准之.”《湘素杂记》曰:“存中性机警,善九章算术,独于此为误何也?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百二  相似文献   

19.
<正>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是屈原《九章·橘颂》中的两句诗。对于这两句诗的解释,各家说法虽有小异,但多是依其文序以释其义的。例如:朱熹《楚辞集注》云:“淑,善也。离,如离立,言孤特也。梗,强也。”王夫之《楚辞通释》云:“离,丽也。”陆侃如、高亨、黄孝纾《楚辞选》云:“淑,是善,离,古通丽。淑是内美,丽是外美。”朱季海《楚辞解故》云:“(淑离不淫)当句正颂橘之美,……‘梗其有理’,言其木正直,有文理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则是美丽而不  相似文献   

20.
对传述史事的作用,古人有颂、鉴和博物的看法。《诗》中有《颂》。《诗序》说:“颂者,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近数十年,人每以其为庙堂媚神乐章而少之。但从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