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水中月,镜中花"是指虚幻而不真实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语文课堂中的"水中月,镜中花"的现象指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语文教师有意制造的一种课堂形式活跃、表面热闹繁华而没有实效的教学现象。其中以下几种现象值得深思,教师要坚决远离这种现象。一、过度拓展,主次不分在小学阶段,课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教材选文文质兼美,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拓展阅读是必要的,但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拓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要慧眼识真,把有价值的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却过度拓展,主次不分。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杨根银 《学子》2012,(8):44-45
一、"学习起点"把握不当的现象1.低估学生的"学习起点",以教师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时首先了解的是教材,而教材本身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这样往往会使教师低估学生本身所掌握的潜在学习资源,完全从逻辑起点出发,依据教材进度分析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进行教学预设并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9+6”时,一位老师...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科学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现行教材中,有很多实验设计趋向于“生活化”——实验内容往往指向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观察铁钉生锈;实验材料更多选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用蜡烛代替酒精灯。这样的编写更“接地气”,有助于科学课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教师把握和落实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贯穿中小学教学的始终。"重教辅轻课本"是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原因来自教师、学生及其他方面,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的问题、学的问题和其他问题。首先,教师"重教辅轻课本"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特别是对课本例题习题的处理。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它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面对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才能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可以说,教师对教材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一些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着用教材教。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它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不能走向极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截然对立起来,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本身就意味着得用教材,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只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化学实践,同时用实验来认识和巩固课本的一种化学手段.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更多的是"物质性质的实验",它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而得出物质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和突出实验现象,使实验现象在分析过程中更具有说服力.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关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已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但在反应中需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加热时间.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做这个实验,而是用视频或动画课件代替该实验,从而降低了原有实验的说服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一、以课本为基础,合理设置引导框架作为教学的核心要素,语文课本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和基础,但如何运用好教材课本这个工具,怎样设计好运用教材教学这一基础,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处理。教师如不能正确把握课本教学方向,很容易导致教学出现偏颇。因此,在引导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课本进行深入研究,依照课本层次内容,对教学程序、教学结构进行合理编制,决定教学取舍,形成教学导向。合理的语文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明确语文教学目的,以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一位老师教《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朗读正音、理解字词、感悟诗情,整个教学过程都比较清楚,但课堂气氛始终比较沉闷,学生似乎对所学内容并不感兴趣。反思其中的原因,我发现问题出在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教学古诗词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套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字义、体会诗情,这样一步步教下来,似乎都差不到哪里去。但凡遇上诗词,大体都可以这么对付。然而,这样忽视文本解读、忽视年段特征、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教学活动,其有效性实在微乎其微。在苏教版教材中,《石灰吟》与《墨梅》被安排在六年  相似文献   

9.
王戟 《中国培训》1999,(11):49-49
一节课上完,课本一放,教案一合,就算完了吗?没有。课后认真回顾、审视自己教过的课,寻问题、找经验、择要求收入笔底,这便是教师们常说的写“教后”。认真进行“教后思教”,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写“教后”应注意记以下内容。一、记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是否深透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教师钻研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有一个对教材逐步熟悉、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  相似文献   

10.
不睡觉的兔:现在的科学教学存在着非常大的误区。许多教师平时也许会按照教材来教,但是在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展示课上,往往是随意更改教材。于是.在我们的展示活动中,大家把处理教材、随意更改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时尚。我不否认教师有处理教材的权力,新的理念也是这样提倡的。但是我所不能认同的,是把教材  相似文献   

11.
邢安民 《山东教育》2003,(28):34-34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本在不断改进与创新,无论从布局谋篇上,还是知识结构上看都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令教师、学生爱不释手。因此在大阅读课上,语文教师对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语文课本往往非常重视,要求也非常严格。但是语文课本的辅助教材“自读课本”却遭到部分教师的“冷落”,对学生是否阅读“自读课本”不做严格的要求和认真的检查。对于这种现象,我调查了十几所学校的小学教师,观点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自读课本”就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去读,教师不必过问。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周只有几节语文课,其中还包括两节作文。在这仅有…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基于此,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收集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且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而对教材中的内容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更改或替换,这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被多数教师所认可。  相似文献   

13.
[现象]教学是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因此,“动态”的教学情境,最容易处理好各种关系的综合,最能形成矛盾的统一体。长期以来,教学情境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其表现是:情境完全由教材提供,教师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的人文情境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主要表现是:第一,教学不能从课程目标出发,不能按照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使“三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情境的“单一化”、“格式化”设置,是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之一。第二,没有走出“课本是世界”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中的生本角色,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之所以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主要是因为决定学生学习结果好坏的最重要因素并非教材或教师,而是学生自身对知识加工水平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他的一切努力必须通过学生大脑的加工才能体现出来。这样,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不能把课本资源当做唯一资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因此也产生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羞于谈利用课本资源,认为这样做会与应试教育挂钩。我个人认为,课本资源有它自身的优势,它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转化的文本,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获取的学习内容。由于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直接发生关系的是教师,而任何课程教材所蕴涵的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处理并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正>1.熟读教科书。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熟读教材,这里的熟读是一种延伸性的熟读。比如说,教三四年级语文的,必须往前延伸,熟读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同时还必须往后延伸,熟读五六年级、甚至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逐步使自己对整个教材的体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理清主要的脉络。2.参读教辅书。一是《课程标准》,这是指导性的,必须认真研读,深刻领会,这是认知性阅读。二是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资料,参读此类资料,才能加深对学科与教材的理解,这是理解性阅读。三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而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教学对象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是检验教岁中教字及了解学生知识状况的手段。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较多地存在着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大小问题无足轻重地一股脑儿端出来,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使学生兴味索然。鉴于此,我认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准确击中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很长时间以来,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我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再次深入,这样的备课在教学中似乎不太实用了,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还是教师依赖"静态的教案预设",以至于忽视了学生"动态的学案生成"。例如: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19.
所谓“四步”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导读训练”、“精讲点拨”、“强化训练”、“达标测试”。这四步中包括了“导读”、“强化”、“达标”三次训练,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及教学双边活动三者所用的时间之比大致为1:1:1,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一、导读训练一般占课堂时间5~10分钟。“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去读、去看课本,它的首要条件是教师先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课本内容,深入浅出地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引人入胜的、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这样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素材,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围绕预习目标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运用知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被语文课本牵着鼻子走,教师一册册地教学,学生一课课地听,教法很少有变化,学生渐渐地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教学在教学中遵循的原则是:学生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都不会的也不要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