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哲学界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与超越作为教育存在本体衍生的两个基本向度,是所有教育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可以说,适应与超越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永恒命题。目下,在教育界,对这一命题的回答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超越论,一是适应论。前者  相似文献   

3.
教育之于社会是一种相适应的机制,这是不言而喻的.需要证明的是它同时也是一种超越的机制.相关的问题涉及:应试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是谋求一种完美的适应吗?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极致吗?  相似文献   

4.
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生创业教育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高等教育在创业教育中应明确创业教育目标,采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策略引导毕业生掌握市场运作技巧,自主创业,帮助大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创业实践体验和认知。  相似文献   

5.
教育与文化具有同质异形性。文化是母教育是子;文化是质教育是形;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教育对文化的依赖与适应表现在教育的知识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管理制度以及价值观念方面;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与超越不仅表现为传存文化,更表现为选择、调控、整合、创生文化,推动和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技术和教育三者的发展可以看出教育与科学、技术联系密切,人类历史上的几次科技革命导致了教育的嬗变。现代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相应的,教育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方式,与科技发展相适应。而教育不能够被动的适应,必须应对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适应与超越是教育介入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取向。"适应取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强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单向服务;"超越取向"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突出教育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引领。适应与超越并非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解决不同问题的一般策略。两者之间也不是上位与下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问题指向的并列关系。当前教育改革需要两种取向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应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鲁洁“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命题,并被论证为决定教育其它具体规律的一条基本规律,也被看成是人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哲学注重语言本体、语言所表达命题和概念的分析与辩解。教育领域中对分析哲学的运用促使教育把"分析"作为思维的工具、把"澄清"作为清思的前提来阐释教育本体。为了摆脱分析哲学的羁绊,现代教育研究应超越分析和澄清范式,突破分析哲学对教育研究的窠臼,不应仅驻足于批判性的澄清。教育研究亟需采取积极的教育行为,直面人的教育境遇,并坚持概念澄清、汲取传统教育思想,形成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三者有机统一的研究范式,实现教育研究的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师教育的适应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浪潮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教育的基础,而且对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展望未来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掌握教育培养目标的动态变化,对于提高思想观念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实现新背景下高师教育的“超越性”目标具有先导性作用。一、...  相似文献   

11.
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种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学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永远是自然决定人的发展,人的超越只有顺从于人的适应才有利于生态平衡,以培养人为旨归的教育的超越相对于教育的适应只能是第二位的,适应是前提和基础,当前,教育的超越的实现要通过实施具有特定内涵的主体性教育才可达成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现实需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是一个系统整体,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首要内容是让大学生明白何谓价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第二层次的内容是让大学生明白何谓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第三个层面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加强价值观教育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实行表彰制度相结合为路径,进而彰显出加大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效性路径。  相似文献   

13.
14.
在世纪末的反思大潮中,对语文教育的忧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原因是多方面的,语文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其中之一。语文教育的问题,恰恰就在于没有对一日千里的当代生活作出应有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将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以加强科学史教育,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当前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观、费耶阿本德的人本主义科学观和后现代科学观,以及萨顿的新人文主义科学教育观和科学素养教育观等,对科学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教育哲学即哲学地思考教育问题,它至少有三种存在形态:一是基于哲学话语的教育哲学;二是基于哲学框架的教育哲学;三是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其中,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既是一种"溯本式沉思"、"逻辑先在式批判"与"本质直观式反思"的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命题式创新"的个体教育哲学。判断一种教育话语是否是教育哲学,可以从"问题、论证和结论"三个维度来鉴别。  相似文献   

17.
鲁洁教授在1996年第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提出并肯定了教育的超越性本质。之后有的同志在《教育研究》1997年3期上发表文章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特发表南京师大教科院方面的一组文字,并欢迎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来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理论基础、相互关系、实践体现等.相关研究改变了仅以教育的适应性来理解教育与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局限,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尚存在基本概念含糊、理论视野有待扩展、实践问题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今后的相关研究要廓清基本问题,更新扩大理论视野,拓展深化实践问题的研究,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社会的适应与超越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首先要着眼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当前的社会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认识到何谓教育与社会的“适应”,何谓“超越”,认识到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