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新出现的词语"粉丝"、"玉米"争"作秀"等词汇来探讨挖掘汉语词义发展的规律,及这种旧词新义的词义演变现象的原因,同时涉及词义演变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中,有许许多多直接表"人"的词语,也有不少词语本来不是表"人"的,只是人们通过比喻的方式,使其具有了表"人"的意义,或者使本来表示彼种"人"的词语,具有了表示此种"人"的含义.前者如老黄牛、并蒂莲、脓包等,后者如园丁、阿斗、钳工等.本文拟就现代汉语词汇中表"人"比喻义词语作些粗略分析,主要是探讨此类词语的来源及其比喻义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将讨论修辞上的比喻手法同词语比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革"时期,各类"极端词语"的使用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最"和"大"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笔者在学习中发现的有特殊意义的词语"郑声"为研究对象,通过"郑声"这个词语从周朝以来,经过两汉时期,到隋唐时期的概念的变化,来阐述这些同类词语由具象的特指意义,向抽象的美学概念转变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顾裕非 《文教资料》2009,(12):80-81
本文主要论证了"大团圆"情结这种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文学叙事作品中的表现,并重点分析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出现的种种"圆满崇拜"现象,以引起人们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刚好"类副词是一种多功能的副词,可以跨越空间、时间、程度、情状等语义类。这种多功能性体现了认知中"点"概念的泛化,是共时现象,也是历时隐喻过程的体现。本文通过跨语言比较,也证实了这种现象是人类普遍认知方式在语言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所谓逆淘汰,简言之,即指坏的淘汰好的,劣质的淘汰优胜的,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等现象。肖舒楠在《中国青年报》(8月18日)撰文说,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感觉当前社会逆淘汰现象普遍,不仅仅在经济学界存在逆淘汰现象,当下社会富二代、拼爹等词语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才逆淘汰机制的存在。什么样的人容易在逆淘汰中获胜?是有权有钱有背景的人;其次是喜欢投机、使用计谋的人;  相似文献   

8.
"音乐"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此前的音乐概念多用词语"歌"、"咏"或具体的曲目等表达.  相似文献   

9.
薛文秀 《文教资料》2009,(22):92-95
谥号、庙号、年号是君主们的"御用文化"现象.古代典籍中称说这些君主,或以庙号,或以谥号,或用妹年号,个别时候也有特例,看似杂乱,然若将其整理排序,再将文史典籍对他们的习惯称指对应上去,则会发现对其称说还呈一定阶段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出现这种称说帝王阶段性的原因,并运一分析了谥号、庙号、年号的含义、成因、缘起,以及称呼变化的原因,最后综述了用"三号"对帝王称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词语模现象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考察了现代汉语中"模"字在词典中、在词语模研究中、在具体使用中的读音情况,并结合对词语模本质属性的探讨,提出将"词语模"概念中"模"字读音定为"mú"。这种读音更能直接反映出词语模的框架属性,也更符合语音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出现了学生对教师的"轻视"现象,而且有逐步蔓延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道德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的角度详细剖析了"轻师"现象的原因,认为"轻师"现象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出于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传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观念中的"主权"、"土地"、"人民"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使"中国"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出来.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的背景下,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一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途径,是近代知识精英面临的难题.中国认同危机一直到"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华民族"、"五族共和"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才逐渐得到缓和并最终消解.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专转本”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玮 《文教资料》2009,(11):190-191
"专转本"的学生在转入本科后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较多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重视"专转本"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4.
“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秀玲 《中国语文》2012,(5):437-446,480
"说"和"是"分别是言说动词和判断动词,二者添加在关联词语之后的用例不断增加,有时可以任意替换而不影响语义表达,甚至还出现了同时附缀在关联词语之后的用法,这使得二者原有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中和。学界一直将"说"和"是"与连词等的组合作为独立现象进行考察。然而,"说"和"是"与关联成分的组合在很多情况下既是对立又是中和的,孤立的考察显然难以揭示这种附缀现象的本质特点。本文考察"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的参差局面,探讨二者对所附缀关联词语功能的影响,分析二者对立与中和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15.
词语由对应于树根的词根、对应于树枝的词族和对应于树叶的词义三部分组成,词语的这种"树"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它对词汇认知有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奔奔族"指的是生活于"三高"时代的,1975~1985年出生的一群人,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奔奔族"这类人的主要特点是为生存而奔波忙碌,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奔奔族"这一词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变一直是音乐学者研究和探讨的话题.这些或是历史的自然淘汰,或是被迫的人为选择,都使得传统音乐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尤其是当代社会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被进行"商品化"的包装.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作为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重要音乐文化变迁现象,着实应该引发今人对这种包装下新的戏曲音乐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是针对论文《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中虚实关系这一章节而引发的以下思考,从戏曲的舞台变迁、音乐艺术的"商品化"、不变的商品属性与审美、消费需求等方面来探讨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语文教学论专家盖尔·汤普金斯在其《语言艺术教学范式》一书中将学生运用"词语墙"看作一种"有意义的词语学习活动",认为这种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自主积累词语并发展读写能力.在阐明"词语墙"概念、来源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语文教学的需要及当前使用情况,阐述其分类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田琼 《湖南教育》2009,(5):54-54
在一些语言学专业刊物里,有论者对某些词语词义重复现象提出批评,认为这些词语"语义重复,架床叠屋"。作为批评之首的是习用语"凯旋归来"和成语"邂逅相遇"。其理由是:"凯旋"就是"胜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有一夫多妻现象,也有女性养男宠、男性蓄娈童的现象。下面几个词语就反映了这种“男妾”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