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是教师掌握并运用的关于创造力思想和观念的集合。它在对待学生的创造行为时会充当判断标准,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教师对于创造力的观念以及对待创造性儿童的态度,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引导,以有利于教育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文章对国外有关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内容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创造力是正常人普遍具有的潜在的心理能力,创造力内隐理论对创造力的非正式评价及培养都起着重要的潜在作用。创造意识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创造力内隐理论基础之上,可以说内隐理论是创造意识产生的最初形态。正因为创造力内隐理论的存在,随着逐步的显现、认识,不断的深化、发现,会逐渐明朗,最后成为创造意识。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培养每位未来教师形成正确的创造意识,是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创造力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是指一般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也称为"内隐观"或"公众观")。研究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教师对于创造力的观念以及他们对待创造性儿童的态度,从而把握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而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对创造力的理解,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及人格特征的认识,对创造力的培养等论述,以期有助于我国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投资”本是商业金融方面的术语,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投入资金。学生身上存在的创造力犹如一种未投入的资本,如果在教育活动中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如同投资一样,会产生可观的回报。 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高创造力者好比是好的投资商,他们低价买进高价抛出,只不过投资商是在世界的金融界这样做,而高创  相似文献   

5.
有关创造力研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造力(creativity)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包含人格、动机、认知、知识经验等多种成分。广泛的兴趣、好奇、独立、自信、对学习或研究有热忱、持之以恒等是高创造者最主要的人格与动机特征;学校创新教育需要从小培养这些重要的心理品质。创造性过程包括观念的产生与观念的选择两个复杂的过程,在观念产生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发散性思维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与选择过程有关的批判思维、评价思维却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每个人对创造力都有自己的理解即创造力的内隐理论,我国教师认同的创造性学生的特征大多与传统智力因素相联系,如反应敏捷、智商高、善于观察、喜欢思考;这是对创造力的一种非常偏面和狭隘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当前心理学领域对创造力研究有新的进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即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创造力的认知层面的探讨逐渐深入;对创造力的人格、社会层面的思考日益受到重视;倾向于将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这些新进展对创造力测量和培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能力,是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创造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提高,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现象已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是,心理学家对"创造力"这一最基本概念的理解却有较多争议,这影响了创造性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妨碍了持不同观点的研究者间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8.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已有的研究揭示出社会知觉,刻板印象,性别差异,印象形成中存在内隐社会认知,与学习其他材料比较,社会认知学习具有更强的内隐性。目前,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创造力研究的生理、社会、认知三个方面进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对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启示:拓宽注意聚焦,保持低水平的皮质激活。使右脑处于更加激活状态;注重内隐知识的培养,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创造性动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幼儿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新奇有趣的,不仅会通过观察、触摸、品味等不同方式认识世界,还会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鲜问题,故激发幼儿的科学创造力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的源动力。本文先对陶行知教育理论和幼儿科学创造力的概念和实践意义予以概述,随后分别论述了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下培养幼儿科学创造力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创造力测量在创造力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处于中心环节.创造力测量自1950年开始经历了简短的发展历史.总体来看,创造力测量可以分为两大研究取向:个体水平的创造力测量和总体水平的创造力测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取得创造力的定义和结构的共识,完善创造力的基础研究,优化测评方法,并根据测评目标合理选用创造力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媒体正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媒体。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的三个特性与创新三个内涵对应关系的分析 ,阐明了创新对新媒体的依存关系 ,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新媒体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三个重要因素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作者结合机械原理教学,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的一些探索。即从教学方法的改进、构建以机构设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强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能力、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加强实践环节、开展创新竞赛活动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与创造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5.
美育的本质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审美和创造能力密不可分。美育的功能应该从德育的遮蔽中凸显出来,把艺术和审美还原为生命力的充盈与创造,把陶冶情操还原为自由游戏与自由创造,把道德判断还原为美的鉴赏力。在美育实践中应注重游戏的审美教育功能,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我们对创新人才与创造力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而对创造力的界定既包含事实的判断,也包含着价值取向的内容;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对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从知识经验、创造动机与兴趣、榜样与帮助者及中小学教学方法等4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创造力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开展创造或创造力研究时,需要充分研究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内容,即研究“具有创造性的人”“创造的本质和过程”“创造出的成果”“影响创造的障碍”“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创造力的提高”六个方面。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科学教材的开发和应用要“基于科学启蒙,基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Creativity tests, at best, measure only a small sliver of the whole of creative giftedness. These tests assess aspects of creative intelligence. But creativity is at least as much a conscious decision and even an attitude toward life as it is a traditionally defined abil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well-intentioned gifted educators may be following the wrong path by overly relying on tests of creativity to measure creative giftednes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triangular theory of giftedness that conceptualizes creativity largely as an attitude toward life rather than as ability based.  相似文献   

19.
谈学生有机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能力问题 ,提出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应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可行性及具体措施 ,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式由他主培养向自主培养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0.
美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不仅可以解放心灵的潜意识、促进心灵的整合性、发展心灵的独特性;而且对想象、直觉、灵感等创造性思维要素的成长,以及人的内驱力、情动力和意志力的激发,都起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