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通“附”,增加。卷六十九·魏纪一·文帝黄初二年:“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胡注:“傅,读曰‘附’。”亿通“臆”,臆测。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七年:“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邪!”胡注:“朱子曰:亿,未见面而意之也。”(按:意,通作“臆”。) 介通“芥”。卷二十四·汉纪十六·昭帝元平元年:“恩爱行义,孅介有不具者,于此上闻,非飨国之福也。”  相似文献   

2.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3.
贞观时期的“文德”政治纲领和地域文化整合以及士庶力量消长的历史趋势成为影响此时文坛人员构成及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贞观文坛在回眸过往文学经验的基础上,追求雅正、中和之美。贞观文坛的创作在太宗等人的倡导之下形成了以箴规与颂美为主流的文坛风格。  相似文献   

4.
6/76太宗《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云,“相州都督魏王泰、齐州都督齐王裕、益州都督蜀王愔”。按《旧书》卷76,濮王泰,太宗第四子,贞观十年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庶人祐”,太宗第五子,贞观十年封齐王,授齐州都督。蜀王愔,太宗第六子,贞观十年封蜀王,转益州都督(《新书》卷80略同)。则《诏》中之“齐王裕”,当为“齐王祐”之误。  相似文献   

5.
历来史家论及“贞观之治”,先要归功于唐太宗的用人政策。诚然,贞观时期确曾出现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武大臣,唐太宗亦不失为与秦皇汉武齐名的封建统治者。贞观君臣论政之辞,经史书推崇性的记载之后,成为唐以后历代统治阶级的楷模。实质上,唐太宗的用人政策虽较多数封建统治者为积极,但并非如封建史学家所吹捧的那样。特别是贞观中后期,猜忌大臣,以非罪冤杀大臣成为太宗用人政策的主流,这时期徭役繁重,“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贞  相似文献   

6.
唐代贞观年间是我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升平盛世”。史载唐太宗君臣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百姓各治生业,家给人足。唐太宗也对臣下说过:“自朕有天下以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这话固有所夸张,但当时赋役剥削较轻,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是为史家所公认。不过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上(孝文帝)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夸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  相似文献   

8.
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元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相似文献   

9.
让“马周”们到前台来杨树森马周是唐代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唐太宗吩咐百官议论国是。常何虽是个武人,不涉学,但上奏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紧要)”。太宗感到奇怪,常何据实禀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思贤若渴的太宗当即召见...  相似文献   

10.
李(责力),本名徐世(责力),字懋功,入唐后因功赐姓李氏.他出身于山东豪杰,本曹州离狐(今山东荷泽北)人.隋末,徙居滑州之卫南(今河南浚县东).李(责力)家多撞仆,资产颇丰,且乐善好施,拯济贫乏,青年时参加瓦岗军,是隋末唐初的风云人物.唐太宗贞观年间因在防御、抗击突厥等少数民族侵扰中立有卓绝功勋,被太宗李世民赞许为“贤长城远矣”.对于李(责力)的正面评价,史家早有定谳,誉之为唐代的“民族英雄和杰出政治家”.不过,对于李(责力)与唐朝前期之政局关系似无专门论述.笔者以为,在唐初  相似文献   

11.
开卷有益     
《老年教育》2008,(4):46-46
成语“开卷有益”源于北宋王辟之编撰的《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相似文献   

12.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台岭”“猎于广成泽”“幸明德宫”“猎于济源麦山”,兴建宫室、游逸田猎,颇有骄奢忘本之势。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鉴赏》2007,(12):34-35,72
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相似文献   

14.
一、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这是他们的首次见面,君臣长谈达两小时。康有为把历次上书中的主要政见,都当面陈述。他俩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光绪帝:“国事全误于守旧诸臣之手,朕岂不知,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庭皆是,势难尽去,当奈之何?”康有为从容地回答  相似文献   

15.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源于《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宋朝的时候,太宗赵光义很喜欢读文史类的书籍,但宫里的书实在太多,太宗想要查阅一些  相似文献   

16.
贞观朝功臣济济,仅唐太宗图形于凌烟阁有特殊贡献的就有24位之多,长孙无忌被列在首功之位。不过,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但从与唐太宗的关系看,却是太宗的腹心。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赖,长孙无忌不但在贞观朝发挥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辅佐高宗,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唐初的社会经济迅猛地向前发展.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尊崇经术,喜好文学.贞观二十二年,他亲自撰成《帝范》以赐太子.在这本书中他讲到:“弘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因文而隆道,假学以光身.”①可见,他是十分重视文学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个人品行修养的作用的.他身体力行,创作了近百首诗,并且在理论上对诗歌问题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唐太宗的诗歌创作及其诗学倾向极大地影响了初唐诗坛,其作用不容低估.《全唐诗》这样评价他:“诗笔草隶,卓越千古.至于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②这则评述并不完全是溢美之词,太宗对于唐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发展和成熟的确具有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一代名相魏徵病故。“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於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听断不惑,从善如流”(《旧唐书·太宗本记》)的李世民“亲临恸哭”(《旧唐书·魏徵传》)。为了表彰魏徵等开国勋臣,不久,太宗诏令图画魏徵等二十四名有功之臣於凌烟  相似文献   

19.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20.
唐代政治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文中围绕“居安思危”所阐发的“十思”更是警深策远,发人省戒。但“十思”之论毕竟朝代久远,且惟太宗皇帝是谏,故今世人读之,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否则,断章取义、直搬照用必有害于立身行事。下面笔者就“十思”结合现实再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