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意识淡薄、教育场域失范、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高职院校应以强化理念认同、优化体制机制、立足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团队等整体系统地建构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3.
学校德育与美育的融合教育,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益于塑造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统一的心灵世界。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以走进学生心灵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目标的融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内容的融合;以建设优雅的教育情境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途径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之为人教育目标的现实基础。美育不仅需要相应的课程建设,更需要将其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美育是学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是其重要载体之一。美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办学品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同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它的提出符合时代要求、关切人民所需,具有旺盛的活力与生命力。在正确把握"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探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及其具体的实践路径,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惠颖 《成才之路》2023,(31):125-128
“以美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协同融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在具体融合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对教育内容加以丰富,对教育方法加以创新,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各自价值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为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青年筑牢根基。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要求教师自身的品德素质过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为我国培养具有德行的人才;协同育人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的最新要求,高校应该整合自身资源,促进协同育人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我国人才质量。本文叙述了立德树人与协同育人的概念,探讨了立德树人的实现方法与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8.
推进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通过在职业院校师生中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对策与建议: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构建学校全员协同育人;提炼各种思政元素,构建学校课程协同育人;发挥隐形思政内容,构建课堂内外协同育人;积极打造平台建设,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构建相互配...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下,发展高质量教育事业和培养合格人才需要基于高校党建育人与立德树人融合的视角,高校党建育人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党建育人为立德树人明确了方向,立德树人为党建育人丰富了内容和载体,两者融合的契合之处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师资和教育载体,从而实现深化办学理念、健全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提升人才...  相似文献   

10.
以语文学科为探讨“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先行军,投石问路,以多种实践的方式和途径探讨语文学科与思政课程融合施行的教育效应,构建学科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形成育人新常态,实现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1.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根 《教育探索》2021,(4):69-72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价值观,与思政课程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战略地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以及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需要在发挥思...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背景下,美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探讨建立新型的美育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基于此,简述新时代美育的思想发展变革,指出美育要落实教育过程,以美育德实现教学新路径,进而提出美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课程美育体现全学科、全过程、全生活的课程实施思维,通过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实现美育对学校教育生活的重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课程美育是落实党和国家美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需要。立德树人需要美学观照,学科课程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艺术之美是人对自由的追求,这是课程美育得以建构的美学逻辑,也是课程美育实施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美育工作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美育工作,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意义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美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实现方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更高站位对校园美育工作的再认识、再深化、再推进。加强校园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立足立德树人,扎根现实需要。掌握美育工作规律,深刻认识美育工作的时代意义,才能有底气、有信心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培养出情感丰富、情操高尚、人格健全、审美健康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是集合多种责任主体、多类教育资源、多维时空场域的开放而复杂的系统。立德树人是系统运行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达成需要不断优化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组合形态,形成育人合力,这就为“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动力源分析提供了根本指向。分析系统序参量的引导、协作机制和政策等控制参量的差序,以及系统主体、各子系统主体的动机和行为,可以明确保持内外部系统非线性的交互开放,实现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结构的动力驱动机制。应聚焦协同的目标,完善顶层设计,保障控制参量的影响力;集聚协同的优势,树立行动共识,增强序参量的支配力;创新协同的机制,激发主体意识,提高协同运行的牵动力,建构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共振的运行模式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理念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阐述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剖析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而从课程之间的配合、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及育人机制的构建三个方面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方向,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各高职院校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坚持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坚持制度建设强化保障;并兼顾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的协作发展、兼顾学生和教师共同主体的协力并进、兼顾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溯源角度,研究德育发展历史,归纳课程思政含义的界定;从外延角度,分析其响应时代需求的创新特质;从方法论角度,结合当前思政教育推行中的困境积弊,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未来任重道远,创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构建思政大体系,形成协同育人大环境,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19.
陆启威 《江苏教育》2023,(15):26-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句话既有明确的育人指向,也有丰富的育人内涵。教育管理者需对立德的核心内容、育人和立德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何以能够实现立德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并在实践层面找到有效的实施路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立德树人理念之下,中小学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并将立德树人融入德育工作中,促进二者实现协同发展。基于此,通过阐述和分析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及立德树人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系,继而探讨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希望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