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季燕 《山东教育》2007,(4):9-10
一、亲子阅读的条件创设 “您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亲子阅读的?当时考虑过为什么要和孩子一起读书吗?” “为了当好妈妈我还是做了比较充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怀同同的时候,我就特意选择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看,很多资料上都指出,要和孩子多读书,这样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孙琦 《学周刊C版》2014,(5):134-135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业啊?”很多孩子都这样问教师和父母。成年人的回答一般是:“学生上学写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写作业是重温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作业是教师针对全班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布置的……”当然.也有大人讥笑和不屑回答。无论是这些大道理,还是野蛮的斥责和无视.年幼的孩子都不能完全理解。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我们的语文作业大都是枯燥、无味、机械反复的写、背、记.难怪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不喜欢写这样的作业。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是家庭作业的阅读不便于教师检查.无法立竿见影看到学生的学习实效.那么.如何布置“有热度的作业”.既能巩固学到的知识.又能让学生爱做作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3.
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的出发点:我们为什么阅读。从阅读活动的价值角度回答:它是检索、发现和评价信息的过程。从阅读活动内在的心理驱动机制角度回答:它是阅读期待产生、解决、解决的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连续延伸、环环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冽,健全的、成熟的阅读心理活动过程一般是这样:从读题时就自然生发思考和阅读期待——谁的坟墓?怎么样的“美”?为什么说是“最美的”?等等。这样优秀的作品几乎每一句话都有“诱惑”读者往下一句阅读的“勉力”,而读者也有接受其“诱惑”的敏感。这是因为优秀…  相似文献   

4.
张萍 《师道》2009,(7):107-108
晚饭后,儿子写作业,一边写一边玩,很不认真。我忍不住说了他几句。儿子顶撞起来:“为什么你们大人不用写作业?为什么你们大人吃过饭就可以安稳地看电视、玩电脑,而我们小孩子不可以?真羡慕你们大人!为什么吃苦的都是我们孩子?”如此这样一番谬论,儿子已经不止一次向我“质问”过了。  相似文献   

5.
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阅读能力一般是指通过阅读独立地获取知识的技能。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可持续性学习能力的一种策路。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指导。1.框架式阅读。把握整体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提高理解水平。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管阅读什么文章,都要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方面去思考,这三个方面依次是内容、形式和鉴赏,这三个方面也就是阅读的“框架”。在阅读中。要理解文体特征和掌握阅读方法。读诗歌主要应该抓住情感、意境和语言,读小说主要应该抓住人物、情节和结构,读散文应抓住散文的表象(形散)和实质(神不散),读戏剧应抓住对话和冲突。这些阅读的方法就是一个个阅读的框架。例如收学《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我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框架式阅读思考:谁给我的孩子们?给孩子们什么?给我的怎样的孩子?为什么要给孩子?这四个问题的思考把握.能一下子抓住课文内容和思想,也清晰了学习环节和思路。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实践表明,框架式阅读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6.
常宏 《学前教育》2022,(20):13-14
<正>家庭亲子阅读和幼儿园的阅读学习活动不同,更应重视阅读中的亲情交流和孩子的阅读享受,让孩子体验阅读过程的温暖、趣味,从而形成爱阅读、想阅读、勤阅读的好习惯。希望下面这个家庭的故事能对家长有所启发。作为家有二宝的妈妈,我一直很重视孩子的阅读。我曾问大宝:“你为什么喜欢读书?”期望能从她那得到几个我是如何煞费苦心让她爱上阅读的提示,没想到大宝觉得奇怪地反问我:“为什么要问为什么?读书这么愉快的事情,为什么会不喜欢呢?”  相似文献   

7.
朱莉  木制墙 《家庭教育》2009,(10):32-33
经常有不少年轻的父母问我:“张老师,你认为什么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的回答是:“健康、快乐。”也就是说,父母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健康不健康,快乐不快乐?”  相似文献   

8.
王秀丽 《考试周刊》2013,(89):52-52
“哎!又要写作文了”,每遇作文课,总会听到这样愁闷的声音。而我总会心里一紧,深深地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会怕作文呢?”“作文难,难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乐于写作呢?”通过不断反思,总结自己二十余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应该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时,会发现这样一条“线”:孔乙己的“手”。这双手就像一面镜子,将孔乙己的性格一步步的映照在读者面前。一、手与衫孔乙己出场时,作者写道:“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脏”而不洗,“破”而不补,说明他四体不勤、懒得出奇。没钱买新的,则可看出他的穷困潦倒。但至少可以脱下来换一换,洗一洗,可是他不。因为,他自认为是读书人,脱掉长衫就好像是脱掉了面子,脱掉了清高。——这是一双既不洗又不补长衫的手。二、手与酒孔乙己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说完,“…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培根曾说过 :“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 ,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培根这句话非常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 :孩子爱提问正是对周围事物反映灵敏、善于思考的表现。确实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难听到孩子向成人提出的看来是幼稚可笑的问题。如“为什么眼睛可以看到东西?”“为什么月亮不会掉下来?”如何去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帮助孩子打开求知的窗户 ,对父母来说 ,这确是一门艺术。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 ,掌握好回答孩子提问的艺术。首先 ,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因为每一…  相似文献   

1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也许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对问题学生,我付出了那么多爱,给了他那么多关怀,为什么他不领情?为什么他一点儿进步都没有?”假如我们不是问问题学生为什么“不领情”,为什么“一点儿进步都没有”,而是问自己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还要怎样改进和完善。就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新标准以来,有些教师的课堂打着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旗帜,喊着鼓励求异创新的口号,对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教师不敢否认,不敢对学生说“不”。这样完全忽视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对新课标内涵的片面理解,是对语文教育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为什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究竟如何调和“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矛盾,使天平的两端达到平衡呢?  相似文献   

13.
低年段的孩子能自己主动探求知识吗?教师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发现吗?孩子在学习中的第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以我的实践求证。我决定以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为依托,组织学生来一次自主阅读下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孩子不喜欢看书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或老师这样忧心忡忡地抱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孩子们真的不愿意读书了吗?  相似文献   

15.
凡是正常的人,每天都会提出不少的问题,要思考几个为什么。譬如,“为什么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即是对事物的存在和运行态势产生怀疑:“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即是对自己的言行产生怀疑:“为什么是我,不是别人?”即是对作为主体的我产生怀疑;这些都是反思。  相似文献   

16.
张海红 《考试周刊》2011,(85):50-50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魔杖,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考;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  相似文献   

18.
《读写月报》2023,(25):9-12
<正>【阅读导引】为什么我们偏爱“乖孩子”?为什么要允许孩子有理有据地“唱反调”?我们总在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起跑线真的重要吗?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施一公一直有写作的习惯。他在最新完成的《自我突围》一书中,向读者分享了他个人的成长史、学术生涯、在清华任教的经历和创建西湖大学的过程——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带着这些长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曾经在杂志上读到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外国实验室里,导师问自己的学生:“白天,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道:“做实验。”导师又问:“那你晚上在干什么?”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做实验。”他的导师听到这儿,勃然大怒:“那你还有什么时间来思考?”  相似文献   

20.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爸爸去学校接孩子,问:“最近数学学到什么地方了?”儿子同答:“在学三角函数。”说完,孩子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爸爸,三角函数它有什么用啊?”孩子的问题一下子把爸爸给问懵了……也许在孩子提问之前,爸爸从未用“三角函数”来解决过任何生活中问题。阅读之后我也陷入了思考:我们现在所创设的数学课堂,到底有多少知识是联系生活实际的呢?孩子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