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卫视的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根据央视索福瑞34城市收视率调查统计,3月27日《非诚勿扰》全国平均收视率为2.48%,超过《快乐大本营》(2.08%),连续3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收视冠军。《非诚勿扰》的火爆,得益于其较好地把握了市场需求、新颖的内容设置和主持人与嘉宾形成的谈话场。  相似文献   

2.
郝香 《新闻世界》2010,(9):102-103
2010年新一轮的电视相亲节目再次走红银屏,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国内又掀电视相亲节目的收视热潮。婚恋交友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缘何如此火爆,本文以"非诚勿扰"为例,简单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并对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走向进行了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3.
于仰飞 《今传媒》2011,19(1):75-76
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婚恋类节目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非诚勿扰》的出众之处,给婚恋类节目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思路。只有不断从形式和内容上拓展新亮点、更好地反映生活,婚恋类节目的生命力才会更长久。  相似文献   

5.
宋菲菲 《报刊之友》2010,(12):167-168
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一经播出,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收视率居高不下,迅速走红,其评论也褒贬不一。本文从消费文化入手,展示了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节目内容、形式、样态上表现出来的特征,结合大众媒介的功能和社会的现实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林玲 《东南传播》2013,(8):62-63
2010年以来,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为代表,在中国的电视荧幕上掀起了一股"电视相亲"热潮。与以往的"电视相亲"节目不同,这些节目以一种全新的婚恋交友节目类型出现,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同时也吸引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很显然,这种节目类型在中国电视节目类型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显著的个案。本文从"80后"、"90后"的情感婚恋、价值观念的呈现与交锋、具有"品牌效应"的主持人选择两个层面展开论述,试图探究新的婚恋交友节目热播背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王菲 《新闻世界》2013,(6):90-91
本文以江苏卫视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从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观众心理等方面分析其热播与火爆的原因,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思考与分析,透过浮华的表面,探究节目热播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谢佳沥 《新闻世界》2010,(10):81-82
2010年,电视荧屏继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又一次掀起了"婚恋交友"的浪潮。而站在这潮头浪尖的,正是当下红极半边天,占据了收视率半壁江山的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究竟是什么因素能让《非诚勿扰》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本文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非诚勿扰》进行全面地分析探讨,剖析了一个成功栏目背后的得与失,以期为中国的电视栏目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热播,相亲类电视节目悄然走红,一夜间,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爱情连连看》、《为爱向前冲》、《百里挑一》等等几乎同一时间出现在了观众的视野中,于是相亲成为了一种时尚。而随着节目的播出,也有一些参加节目的女嘉宾因为她们大胆出位的言论而为大众所知。由于节目追求一种娱乐效果,因此在节目中充分尊重了参与者的话语权,但这就不可避免的面临了节目低俗化的问题。本文将以江苏卫视热播的《非诚勿扰》为例分析当今电视相亲节目低俗化的成因以及现象,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使之朝着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电视相亲节目以王者姿态重归荧屏,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其中,《非诚勿扰》成为了相亲节目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吸人眼球的一个。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的透视,对国内电视相亲节目进行一个系统梳理,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当时间跨入2010年,电视婚恋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的突然火爆证明,中国味儿的交友速配节目不仅“复活”,而且大火特火。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到底这类节目的目的是“真诚速配”还是“娱乐大众”?  相似文献   

12.
对黄菡而言,在党校当老师是党的事业,在卫视为婚恋节目做嘉宾也是党的事业;但不同的是,后者的岗位似乎就在悬崖边上,随时都会给她带来蹦极般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所谓"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令收视率增高。①泛娱乐化是近年来电视节目的趋势,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以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例,对这一社会现象做初步分析,同时揭示泛娱乐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前,《玫瑰之约》创下了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我国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第一个热潮,虽然在开播八年后停止播出,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就占据了同时段综艺节目收视率前列的位置,又掀起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婚恋交友类节目显然已成为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不断创新,增加人们的新鲜感和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婚恋交友类节目要注意防止克隆成风、低俗化和欺骗愚弄观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中,笔者主要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整改前的节目为文本,认为除了普通的身体快感体验,《非诚勿扰》为男性和女性受众提供了开放性的文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各自生产意义,结合时下的社会,并生产快感。这不同于以往真人秀节目的深层快感产生机制,是《非诚勿扰》受到追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冷凇 《声屏世界》2006,(12):29-31
(胡智锋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冷凇: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33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再说长江》在观众中,特别是中高教育层次的观众中反响强烈。许多人认为,再看长江、再说长江、再想长江,可以透视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前进。不少学者甚至提出了“长江中国”,“长江文明”的一些新概念和新认识。您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作为《再说长江》的主创人员之一,如何从电视艺术和电视创作的角度去看待《再说长江》的问世呢?胡智锋:从立项背景上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长江便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进行探讨,阐述了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下的发展,并以《非诚勿扰》为例解释了电视相亲类节目热播的社会背景及原因。认为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不仅应满足受众精神消费的需要,还应担负起建立社会正确道德价值观标准,完善道德建设监督体制和自律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蔡崇达  小艺 《新闻天地》2011,(2):40-41,32
20岁女孩闫凤姣在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爆红,随即被曝光了一批尺度激烈的“艳照”,从此销声匿迹。时隔几个月,闫凤姣终于愿意面对媒体,讲自己的故事。或许,这是2010年最离奇的真人秀。>>>“我能像没事一样地和妈妈笑吗?”那个下午本来一切都很好。闫凤姣尝试登录了一下她在《非诚勿扰》节目上公布的邮箱,“吓死人了,一开始一天几千封,到最后邮件根本打不开了”。  相似文献   

19.
王凤仙 《今传媒》2010,(11):66-67
本文以批判的视角分析了热播的电视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提出了此类节目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四大问题,并对解决问题和重塑媒体社会责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2010年开始,江苏卫视开办的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以新颖的舞台形式,富有个性的男女嘉宾,点评犀利的主持人而红极一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可以说,《非诚勿扰》红并备受争议着,而各家省市卫视为了抢夺收视率,打着“爱”的旗号也蜂拥而至,使得电视荧屏上曾经的“选秀风”转为“婚恋风”.这样的节目形式有何独到之处?又有何欠缺之处?带来的是怎么样的传播效果?利与弊孰大孰小?本文提出一些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