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辛亥百年,上海一套民国老课本重印,这套书由叶圣陶编、丰子恺绘,细细读来,发现一个陌生的国度。以初小第一册为例,第一篇只有两行:一行是"先生,早。"另一行是"小朋友,早。""先生"是对老师的敬称,不分男女。放学的时候,师生道别,讲"明天会"。不讲"再见",而称"再会",这是上海话的习惯用语。课本里嗅得到江南水乡的  相似文献   

2.
辛亥百年,上海一套民国老课本重印,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的课本,却惊现一个陌生的国度。首先是课本直排,写正体字,上学的规矩是先向老师鞠躬请安:"先生,早。""先生"是对老师的敬称,不分男女,都穿一件长衫。放学的时候,师生道别,叫"明天会"。  相似文献   

3.
读老课本     
新学期,学生们兴冲冲去学校领回新课本,我则到书店欣欣然捧归脱销月余的老课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影印重排的《开明国语课本》。"国语课本",相当于现在的"语文书"。课本由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绘画,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是"小学初级学生用"的开蒙书——今天老书新出,生命力依然健旺,从2005年长销至今,相关讨论不衰,价值可见。价值之一,在于对儿童天性的尊重。用叶圣陶先生当年的话来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是这还不够……他  相似文献   

4.
<正>黄济先生是我恩师的恩师,我是黄济先生的徒孙,亦是先生的学术助手。2011年8月,我进入北师大学习,师从石中英教授,并开始担任黄济先生的助手。初见黄济先生,我称他为"师爷",先生以为不妥,希望我称之为"黄老师",而先生实为我老师之老师,故我不敢"从命"。先生略加思量,建议去掉"黄老师"的"师"字,改称其为"黄老"。先生对我的称呼最初为"小于""同志",后来也称我"贤契"或"小鬼",不同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老师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先这样要求学生:打开课本,先将课文快速读一遍.学生读课文不到两分钟,老师又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情景",然后要求学生:仔细看看这些情景,你曾经见过或是梦见过这些情景吗?于是学生的注意力又被吸引到多媒体上来,放下课本瞪了眼睛看"情景".情景就如"快镜头",不到两分钟就播放完了.老师一刻也不停歇,又在讲台上挂出了生字表,教学生认识生字.生字念了两遍,写了一遍,老师要求学生陕速默写一遍……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速度"特别快,学生们就像是被老师拽了脖子飞速前行的兔子,上气不接下气,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气喘吁吁"的.  相似文献   

6.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第6课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关于"琵琶声停欲语迟",课本注释有:"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对这个注释,杨为仁老师撰文《"迟"是"迟疑"的意思吗?》,通过多方面分析得出结论:"把‘迟’理解为‘迟疑’是错误的,应该当作‘缓慢’‘晚’来理解。"(《语文月刊》2019年第5期)对杨老师的分析和结论,笔者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下面不妨陈述之,与杨老师商榷,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课本将"欲语迟"注释为"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的确是错误的。琵琶女在"水上"(江面上)的船  相似文献   

7.
熊振鸿 《师道》2012,(11):60-61
李镇西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是:人文情怀。从去年开始,我一直关注李老师的博客,关注《中国教师报》上的"镇西随笔",我感觉到李镇西老师是深具"人文情怀"的一个人。无论是对朋友,对同事,还是对学生,他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尊重的心、赞赏的心去对待。我想,凡与李老师交往过的人,一定会有这方面的同感(只可惜我还没有与李老师见过面)。有这样一份"人文情怀",人心所向,就在情理之中。"遇到"李镇西先生,是一名教  相似文献   

8.
提及诚信教育,人们自然不会忘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特别强调这个"真",是由于"真"字不易.不要说学生难学"真",就是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也常会不经意地失"真",空许诺言.  相似文献   

9.
乡村先生     
编者按乡村先生,作为"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不仅仅指乡村老师,他们往往还有另一重身份。《大先生》中的凌先生原是一个木匠,但因"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而成了一位颇具个性的村小老师。《说书》中的吕老师"已经在村小代了十多年的课",却沉醉于说书艺术中,兼有了"说书先生"的身份,别有一番趣  相似文献   

10.
正胡适的《我的母亲》(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简称"人教版",下同)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其中,"穈先生"的注释发生了两次变化。2002年12月第1版是:[穈(mén)先生]胡适小时候的名字叫"嗣穈",爱称"穈儿"。后来,课本修订改为[穈(méi)先生]胡适小时候的名字叫"嗣穈",昵称"穈儿"(2008年7月第3版)。这则注释有两个变化,其一是将"爱称"改  相似文献   

11.
正和梅老师的"借力科任,淡化痕迹谋新篇"这一点很不同,我们恰恰是借力科任,"浓妆艳抹"一番。开学前,班主任利用班级QQ群"暖心",不时给学生来点儿温馨提示——"亲,记得我们再会的日子""亲,作业完成得怎样了"……这些温暖的言语可有效提醒学生收心。开学后,班主任会开"收心主题班会"。  相似文献   

12.
数列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且成为年年必出高考题的一章,部分高考试卷还把数列题作为压轴题,"课本"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本",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考试,必然要以这个"本"为依据,所以应以课本为基础,在  相似文献   

13.
何谓"小先生",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有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他的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在现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践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对构建小  相似文献   

14.
曾听魏书生老师上一节公开课。一上课,全体学生埋首沉默。魏老师很淡定,让学生猜:你猜我会上哪一课?学生们抬起了头。一个女孩子还俏皮起来:"谁知道你上哪一课,我们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魏老师说:"可你们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啊,你自己选择上哪一课不就结了?"有学生表示:"课本目录十八个题目,哪里猜得着?"魏老师问:"那最多会猜几次呢?"学生们明白了:最多十八次。于是学生们开始了自主"选课",民主表决后,高高兴兴、心甘情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用"我";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但用到"我",还"我""吾"同用,这是为什么?这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顿时让课堂沸腾起来。而同文异构的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此篇时竟然将板书误写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屡次把课文题目读  相似文献   

16.
正"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先生是个中学数学教师,笔者是小学数学教师,女儿则是浙师大刚毕业的中学物理老师.虽然三个"文人",却都是小肚鸡肠,特别是先生和笔者,两人都教数学,可谓"同行嫉妒".听人说:最好的防御是主动出击.因此,笔者虽是"小字辈",可也容不得先生"看不起".于是,往往由笔者出题"考中学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18.
化学老师像平常一样走进了教室,但进了教室后就指着我们桌上的课本说: "请同学们把课本全都合上。"这可奇怪了,以前老师一进教室便要我们打开课本,这次却要我们把课本合好,真是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9.
参加"国培"学习,听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老师讲座,杨老师在回顾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与从教经历中说"陶行知先生晚年"云云,随后又说陶行知先生逝世时仅55岁。对于一位大教育家来说,55岁离开人世,算是英年早逝了,那么"晚年"又从何说起呢?可能在杨老师看来,陶行知先生逝世前的一段岁月即为"晚年",但这种理解有偏差。《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20.
三、适度整合,丰富有意义的德行建构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而品德教材中的"留白",是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探究和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因此,有效地处理品德教材的"留白",还应通过老师的适度整合,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平台,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与发展,丰富有意义的德行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