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初中语文第六册就此设置练习题:"这样"指代什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样"指下文"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很多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把这一答案一字不漏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前不久遇到好几套试卷,都考了此题,均采用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2.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在谈到藤野先生为他修改的讲义的下落时说:"不幸十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鲁迅所说的迁居是指1919年回绍兴卖掉祖居,接全家迁往北京一事.不过,据鲁迅博物馆资料室负责人杨燕丽介绍(文章题目为<关于"医学笔记">,见<鲁迅研究月刊>1997.1),这些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并没有丢失,而是完好无损地保存于鲁迅博物馆中.1994年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专家确认组鉴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研究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题目入手,以《鲁迅手稿丛编》中的《藤野先生》原稿和前人对手稿的研究为依托,对由"吾师"到"先生"这一称谓语的修改进行了原因分析.又从原稿修改的角度对两种题目修改可能性进行探究,指出原题目为"吾师藤野"而非"吾师藤野先生".最后分析鲁迅先生在修改题目时的思路以及进而探求鲁迅《藤野先生》这...  相似文献   

4.
教<藤野先生>可以利用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练习一"是填表,让学生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学生一般是根据各种教辅资料写出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听过一堂高一的作文讲评课,题目是"我与______告别",要求写成记叙文。我的感慨颇深。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题目时,同学们大都嗤之以鼻。师:(看出了同学的不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的第一念头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张春勇 《文教资料》2009,(25):14-16
<藤野先生>不是一篇纯粹的感谢师恩的文章,它的思想感情深沉而复杂;<藤野先生>也不是泛泛而谈的爱国主义作品,他的爱国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深刻批判国民庸俗、愚弱、麻木的精神面貌,表达自己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精神病苦的决心.通过深入研究鲁迅的创作动机.认为<藤野先生>的主题应该是歌颂藤野先生的人格美,实践立人思想,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7.
我让学生把黑板上的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抄写在本子上。写字快的同学抄完后就开始窃窃私语,还有的在大声说笑。我说:"咱们班有位同学就特别会学习,他抄完黑板上的题目后就开始默默地读一读,他一定在想:刚才是记在本子上,现在要记在脑子里。"同学们一听,都开始默读起来。  相似文献   

8.
上作文课时,我从来不是一上去就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而是先围绕着题意和同学们“随随便便”地谈一阵子,感到同学们心已向之,口欲言之,颇有点“愤愤悱悱”之时,才把题目亮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常常想起当学生时上作文课的情景。且不说教师们那些从大人心里想出来的题目,常常不合学生们的胃口;仅只那一上来便在黑板上写个题目的考试架式,  相似文献   

9.
我的《读<藤野先生>》(发表于《语文教学参考》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一文,浙江师院陈祖楠、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刘善良等同志谈了一些意见(同刊初中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现把这些意见归纳几条,也谈点意见。一、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这是历来有争议的问题,总起来说,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另一种则认为主要是抒发爱国主义感情的。我的意见是前者,因为事实上作者的主要笔墨是用来写藤野这个人物的,文章的题目也表达了这一点。如果把我这个意见打个比喻,便是:《藤野先生》是一株树,藤野这个人物就好比树的主干,其它的——如陈祖楠所列举的许多,这里不赘述——都是树枝和树叶。我有一个笨拙的设想,如果我们对小学生讲述一下文章的内容,然后问他们: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呀?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高考改革下的首届高考微作文题目新鲜出炉了。微写作题目:(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1.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  相似文献   

11.
鲁迅曾在<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两次披露自己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由此可以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同学们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对三角形中的边、中线和角平分线,都能一回生二回熟,唯独对"三角形的高"却总是若即若离,解题时总是出错. 这不,你看,它又跳到黑板上,随着三角形的变化,上下舞动,滔滔不绝地讲述. 快点,同学们,我们一起去听听.同学们,我最郁闷的是三点,一是许多同学对我视而不见——无法找到我的位置,二是许多同学对我隐而不找——不知道怎么让我现身,三是许多同学对我熟视无睹——不知道怎么利用我解题.按照人们给我的定义,从  相似文献   

13.
《藤野先生》“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句中的“是藤野先生”后面漏掉一个“在”字,正确的文字应该是:“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已根据鲁迅的手稿和未名社最初的版本校勘纠正了,加上了这个“在”字,  相似文献   

14.
<正>"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看一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的是什么?显然,是题目。题目是习作的灵魂,有人说:取一个作文好题目,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好的题目应做到准确贴切、精练明快、生动新颖,让人读题思义,急切地期待步入文中。学习了《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同学们对鸡蛋的"薄壳结构"颇感兴趣,课堂上请大家现场"握蛋",并进行了习作。批改习作时,我不禁傻了眼:全班45位同学,有二十几人都  相似文献   

15.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16.
写<藤野先生>的文章很多,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必要凑个热闹. 某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可我们细读文本之后,发现鲁迅写前五段是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7.
<正>这是一节作文课。语文老师问:"谁看见教室后墙黑板边贴着的那张小字条了?"同学们一起回过头,教室后墙的黑板周围什么也没贴呀!语文老师接着说:"这张小字条是我前天早上贴的,上面写了字,就是今天的作文素材。因此,这张字条非常重要。请问,哪位同学  相似文献   

18.
对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开篇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进行解读分析,指出其在文中产生的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在结构上,它起到了引起悬念,衔前接后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了强化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它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思,爱国之心.  相似文献   

19.
一、期望 一直希望语文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而这样的课堂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在课下反复回味,同时还期待着下一节课到来的课堂.这也许只能是奢望,但我还是想努力实现梦想. 二、实况 "课前听大家唱了几首歌曲,老师意犹未尽,很想大家再为老师唱一首歌."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寂寞沙洲冷.底下一片哗然,然后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请文娱委员上来把歌词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先酝酿唱歌的感情."很快,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的歌词出现在了黑板上:  相似文献   

20.
上"分数计算练习"课(苏教版第11册51 页),碰到这样一道题目"46×2/45",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我请了一位同学上来板演,她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